卡瑪普阿阿是(Kamapuaʻa)夏威夷波利尼西亞神話中的一位神祇,稱為野豬神(他的頭的部分是一頭野豬),也被認為與農神榮奧英語Lono有關。野豬神由大地女神希娜英語Hina (goddess)與卡西基烏拉(Kahikiula)生下,且與茂宜島有着很大的關係[1]

卡瑪普阿阿的木製神像,收藏於貝利屋博物館英語Bailey House Museum

神性

編輯

傳說,卡瑪普阿阿能夠變身成為石栗[2],被視為啟蒙、守護和和平的象徵,另外他還能變成斜帶吻棘魨,傳說他就是以這個型態在海中遨遊,斜帶吻棘魨的夏威夷名稱就是由卡瑪普阿阿演變而來的(Humuhumunukunukuapuaʻa)。 卡瑪普阿阿樂於挑戰,大膽而狂野,讓人連想到獸性,他姦詐、衝動但溫柔,他渴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冒險、愛和任何的感官享受[3]

神話

編輯

幼年時期

編輯

卡瑪普阿阿出生於瓦胡島,根據記載,他有一個兄弟名叫卡希基霍努阿克萊(Kahikihonuakele)[4],還有很多涉及他祖母的故事,他似乎與祖母非常親近,可惜關於他童年的傳說並不多,只知道在成長過程中,卡瑪普阿阿從未被他的繼父奧洛帕納認可,這傷害了卡瑪普阿阿,他希望父親愛他並為他感到驕傲,但奧洛帕納從未表現出任何父愛,反而嘲笑他。卡瑪普阿阿因憤怒而成長,並讓憤怒佔據了他的靈魂,這導致了他常常惡作劇,而且獲得了無賴的名聲[5]

成年時期

編輯

卡瑪普阿阿長大後成為一個勇猛、英俊又有才華的男人。他的才華讓奧洛帕納非常生氣,卡瑪普阿阿則因奧洛帕納的忌妒而受傷,他逃往高山上讓自己平靜下來,在那裏他修行並且變得更為強大。下山後他與奧洛帕納進行了許多次的戰鬥,有一次卡瑪普阿阿從奧洛帕納那裏偷了一些雞,奧洛帕納則派出他麾下的戰士追擊。卡瑪普阿阿和他的追隨者展開了反擊,但是他們還是不敵對手而節節敗退。卡瑪普阿阿帶着他的追隨者逃跑,直到他們遇到一道高聳的瀑布,卡瑪普阿阿變成了完整的一頭,擁有四對眼睛的巨豬,他的豬形態攔住了他們所在的卡柳瓦阿河的水。奧洛帕納的部下緊追不捨,當他們終於來到瀑布前方時,卡瑪普阿阿則釋放所有的水,成功淹死了除了奧洛帕納之外的所有人。奧洛帕納逃往懷阿奈,而卡瑪普阿阿最終擊敗並殺死了奧洛帕納[6]

卡瑪普阿阿與石粟

編輯

一名男子將他的妻子打死,並將她埋在石粟樹下。卡瑪普阿阿見這個女人是個好人,所以他讓她重獲新生,並且將她的丈夫處死。

卡瑪普阿阿與佩蕾

編輯

在一次偶然的見面之後,卡瑪普阿阿愛上了火山女神佩蕾,之後他就一直嘗試吸引佩蕾的注意,通常是展現的非常勇猛,或很有男子氣概之類的。儘管其他女神,像是佩蕾的姊妹,非常欣賞他的特質,但佩蕾本人似乎不以為意,甚至還嘲笑他是豬,這讓卡瑪普阿阿非常難過,甚至有幾次他們都打了起來。後來佩蕾的父親想要幫她相親時,不放棄的卡瑪普阿阿決定再次嘗試。見面之後佩蕾不改以前的態度,再次跟野豬神打了起來,佩蕾先是用火焰攻擊他,又將他打入火山口,但卡瑪普阿阿也並非等閒之輩,他用霧和雨水撲滅了大火,又讓野豬到處衝撞亂跑,這場戰鬥非常浩大,甚至波及了夏威夷的許多島嶼。最後眾神決定幫助卡瑪普阿阿,在戰鬥之後佩蕾也愛上野豬神,並同意了這門婚事。他們生下了一個女兒,名叫卡奧瓦凱卡拉尼(Kaʹowakaikalani)[7]

參考來源

編輯
  1. ^ Beckwith, p. 201.
  2. ^ Mower, Nancy Alpert. Kamapuaʻa: A Hawaiian Trickster. Jeanne Campbell Reesman (編). Trickster Lives: Culture and Myth in American Fic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1: 16. ISBN 978-0-8203-2277-3. 
  3. ^ Mindess, Harvey. Humor in Hawaii: Past and Present (PDF). 
  4. ^ Kaliuwaa: Scene of the Demigod Kamapuaaʻs Escape from Olopana. Ulukau: The Hawaiian Electronic Library. 
  5. ^ Ulukau: Hawaiian mythology. www.ulukau.org. [2019-04-08]. 
  6. ^ Ulukau: Hawaiian mythology. www.ulukau.org. [2019-04-08]. 
  7. ^ Lilikalā K. Kameʹeleihiwa, The Legendary Tradition of Kamapuaʹa, The Hawaiian Pig-God, (Honolulu: Bishop Museum, 1996),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