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尔纳保加利亚语Каварна / Kavarna罗马尼亚语Cavarna)是位于保加利亚东北部的城市,也可以指以卡瓦尔纳为中心的行政区。属多布里奇州。位于多布罗加地区,黑海沿岸,是一座海滨度假都市。2009年12月,卡瓦尔纳有人口11,397人[1][2][3][4]。卡瓦尔纳位于欧洲高速公路E87沿线,距瓦尔纳有64公路,距多布里奇有49公里。有小型游艇港和钓鱼场、海滩和度假设施。观光景点有位于城西数公里处的卡利亚克拉海岬英语Kaliakra卢萨卡海滩度假区。卡瓦尔纳有三处18洞的高尔夫球场,也有别墅住宅区和游船码头。高尔夫球场中有两座是由加里·普莱尔设计,一座是由伊恩·伍斯南设计。

Kavarna
Kavarna的天际线
Kavarna徽章
徽章
Kavarna在保加利亚的位置
Kavarna
Kavarna
卡瓦尔纳在保加利亚的位置
坐标:43°26′10″N 28°20′21″E / 43.435977°N 28.339218°E / 43.435977; 28.339218坐标43°26′10″N 28°20′21″E / 43.435977°N 28.339218°E / 43.435977; 28.339218
国家保加利亚
多布里奇
政府
 • 市长Tsonko Tsonev
海拔121 米(397 英尺)
人口(2009年12月31日)[1][2][3]
 • 总计11,397人
时区EETUTC+2
 • 夏时制EESTUTC+3
邮政编码9650
电话区号+359 570

地理 编辑

卡瓦尔纳地形平坦,有着42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岸有数个小沙滩及人工沙滩。奇拉库曼山(Горе Чиракман / Gore Chirakman)是一座突入海中,几近垂直的急峻山峰。在平地上克看到要塞、建筑、教堂、墓地的遗迹。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矿泉。

卡瓦尔纳附近地区适合展开生态旅游,在这里展开有对植物和海豚及多种鱼类进行观察和摄影的旅游。由于这里有多种鸟类栖息,因而来自各地的旅行者来聚集到卡利亚克拉岬,亚伊拉塔俄语Яйлата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заповедник)是保加利亚最大的鸟类观光目的地。

历史 编辑

卡瓦尔纳建设于前5世纪[5],当时是古希腊的殖民地,城市在当时的名称是拜佐奈(Byzone)或比佐奈(Bizone)。前3世纪时,卡瓦尔纳是当地的色雷斯人和希腊人进行贸易的重要据点。虽然由于有急峻的悬崖,卡瓦尔纳并不适合建设港湾,然而由于当地色雷斯人生产的小麦品质颇高,卡瓦尔纳是保加利亚沿海地区极具魅力的贸易据点。

在前1世纪的后期,城市遭遇了大地震并沉入海中。奇拉库曼的先端部分也在地震中震毁,许多人们被卷入黑海之中。

2005年,对卡瓦尔纳海域的海底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比佐奈的罗马城市阿森-萨尔金(Asen Salkin)在过去曾两次沉入海底。潜水员们还确认了卡瓦尔纳海域中沉没的城市的的界线。在海底发现了民宅的遗迹。考古学家通过寻找到的石材和墙壁的破片得出结论:发现的城市是在前2世纪之后沉没的。据调查的代表表示,这一居住地和前1世纪的地震并无关系。在海底的遗迹发现的证据可能是其他地方的文物,可能是海平面上升及地层的变动而带来的。在1世纪至2世纪期间这里的海平面持续上升,这一期间海平面上升了4米,城市可能因此而沉入海底。

古罗马时代,城市实现了复兴并快速发展,人们重建了住宅区并改良了港口。

 
卡瓦尔纳景色

7世纪,阿斯巴鲁赫率领的保加尔人斯拉夫人征服了这里,破坏了东罗马帝国的城市,建造了新的城市,这里成为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一部分。中世纪后期,城市虽有发展,却也成为鞑靼人袭击的对象。14世纪时,城市是卡尔武纳大公国的一部分。大公国是在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特尔特尔家王朝时期从帝国分裂出来的实际上的独立国家,由巴利库(Балик / Balik)和多布罗提察英语Dobrotitsa统治[6][7]多布里奇多布罗加等地名就是来自于大公多布罗提察。

1397年,城市被奥斯曼帝国破坏,化为无人之地。17世纪时再次开始有人居住,城市开始复兴。卡瓦尔纳这个名字在15世纪首次在文献中出现。

卡瓦尔纳在古代至中世纪都是经济和文化的据点,在这里发现了要塞和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等众多遗迹。

在卡瓦尔纳发现的值得一提的工艺品有各时代的硬币和金装饰品、色雷斯人的金质宝物等。15世纪至19世纪期间,卡瓦尔纳这个名字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开始有基督教徒居住,并成为小麦的输出据点。这一时期的土耳其式浴场和墓地、桥、泉、基督教教堂等建筑保存至今。

俄土战争期间,保加利亚人加告兹人等卡瓦尔纳的基督教徒抵抗了非正规兵(Bashi-bazouk)和希尔克斯人保加利亚解放之后,卡瓦尔纳是保加利亚公国的一部分。20世纪初期,卡瓦尔纳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据点。卡瓦尔纳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之后的1919年被划入罗马尼亚统治,当地的保加利亚人居民和内部多布罗加革命组织曾展开抵抗。1940年,按照克拉约瓦条约,卡瓦尔纳再次划入保加利亚。

人口 编辑

卡瓦尔纳
年份 1887 1910 1934 1946 1956 1965 1975 1985 1992 2001 2005 2009 2011
人口 无资料 无资料 无资料 5,652 7,053 8,300 10,881 12,033 12,139 11,479 11,415 11,397 ??
最大人口数????
来源: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1],citypopulation.de[2],pop-stat.mashke.org[3],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4]

建筑物和博物馆 编辑

多布罗加海洋馆 编辑

多布罗加海洋馆是一座小型海洋博物馆。位于土耳其式浴场的附近。这座建筑建造于15世纪,为石造建筑,曾是热闹的浴场。位于通往大海的山谷的入口处,距市中心约有500米。这里展出了在海底调查中发现的众多石锚、壶、陶器等物品。不同时代的硬币和色雷斯人的黄金宝物则收藏在宝物馆。

博物馆 编辑

卡瓦尔纳博物馆位于当地的图书馆内,展示了城市数千年来的历史文物。在这里可以看见从古代起当地人的生活用品。还展示了史前时代的洞窟的住宅和多种道具、保加利亚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枪、步枪、手枪,以及衣服和随身工具、民族服装等民俗学展品。

民俗学博物馆 编辑

民俗学博物馆建于19世纪末,其所在建筑物曾是一位富豪的家。博物馆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和物品。展示有典型的多布罗加家庭的样子,以及和人们的文化及日常生活相关的物品。博物馆被树和牡丹郁金香所环绕。

教会 编辑

圣乔治教堂建于1836年,圣母就寝教堂建于1860年。两座教堂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至保加利亚解放之后,均作为教育和文化的据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泉 编辑

在通往港口的山谷内有12处泉眼,其中有一部分被破坏,其他的都得到修复。泉水喷涌量相当大,形成了小河。

文化 编辑

自2004年起,卡瓦尔纳就是保加利亚的音乐重镇之一。在卡瓦尔纳举行过数场摇滚演唱会。

2005年,深紫在这里举行演唱会。其他在卡瓦尔纳举行演唱会的有名乐队有:德国重量级摇滚及重金属乐队蝎子乐队阿克赛尔·鲁迪·佩尔伽马射线乐队MasterplanDESTRUCTION等。2005年8月27日,德国乐队ACCEPT在这里举行了其最后一场演唱会。卡瓦尔纳还有白色首脑的歌手大卫高华德的壁画。

2006年,城市的演唱会传统更加发展,除了金属乐队之外,其他流行及舞曲音乐的音乐家也在卡瓦尔纳举行演唱会。例如俄罗斯的流行歌手菲利普·基里科罗夫Филипп Киркоров)在9月举行了演唱会。

2007年,黑色安息日约翰·劳顿乐队、战士帮合唱团摩托头罗伯特·普兰特罗尼·詹姆斯·迪奥在卡瓦尔纳举行演唱会。2008年,战士帮合唱团又来到卡瓦尔纳,举行了五小时的演唱会,创造了重金属演唱会的最长纪录。在这之后的两天内还举行了爱丽丝·库珀超级杀手合唱团烈焰斜神的演唱会。

其他 编辑

画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英文) Bulgarian 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 towns in 200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WorldCityPopulation“.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1) (英语). 
  3. ^ 3.0 3.1 3.2 „pop-stat.mashke.org“.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4. ^ 4.0 4.1 (保加利亚文)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An Inventory of Archaic and Classical Poleis: An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by The Copenhagen Polis Centre for the Danish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by Mogens Herman Hansen,2005,Index
  6. ^ Г. Бакалов,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Том 1, 2003, с. 457
  7. ^ Петър Николов, Сквирските князе Половци-Рожиновски — клон на династията Тертер, online, retrieved 03-24-20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