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特尼克2号

(重定向自卫星2号

斯普特尼克2号(俄语:Спутник-2)是苏联斯普特尼克计划之中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也是第二枚进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它于1957年11月3日发射,它搭载着一只名为莱卡的小狗——第一个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生物。在进入轨道后,其内部温度上升到40摄氏度,导致莱卡仅存活了数小时,而不是计划中的几天。

斯普特尼克2号
所属组织苏联
主制造商中央设计局
任务类型地球科学
环绕对象地球
绕轨圈数~2,000
发射时间1957年11月3日 02:30:00 世界协调时
发射手段R-7系列火箭
任务时长162天
轨道衰减1958年4月14日
COSPAR ID1957-002A
SATCAT no.00003在维基数据编辑
官方网站NASA
质量508.3千克(1,120 磅)
轨道参数
半长轴7,314.2 公里 (4,545 英里)
离心率.098921
倾角65.33°
远拱点1,660 公里 (1,031 英里)
近拱点212 公里 (132 英里)
周期103.7 分钟

过程

编辑

1957年11月3日02:30:42UTC,斯普特尼克2号于从NIIP-5试验场的LC-1发射台发射升空(与斯普特尼克1号使用同一发射台和火箭)。进入轨道后,斯普特尼克2号的鼻锥被成功抛弃,但卫星并未与Blok A分离。火箭芯级未能分离,导致热控系统无法工作。隔热材料撕裂导致控温系统异常,使舱内温度升高到40 °C(104 °F)[1]失重后3小时,莱卡的心搏才回到每分钟102下[2],回复时间比地面训练时要长了三倍。初期遥测显示莱卡焦躁不安,但仍有进食[1]。5至7小时后,莱卡彻底失去生命迹象[3]

苏联科学家曾在莱卡的食物中加入毒药,将莱卡安乐死。多年以来,这些人不断争论她究竟是因为太空舱电力耗尽窒息而死[4],还是吃了食物而被安乐死。莱卡确切的死因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99年,数笔俄罗斯的资料显示,莱卡在环绕地球飞行第四圈时因太空舱过热而中暑死亡[5]。2002年10月,当时负责此计划的一位科学家狄米特里·马拉申科夫(Dimitri Malashenkov)透露莱卡是因过热而死。根据他在美国德州休斯顿的世界太空会议上报告的一份资料,“这次实验显示,在如此紧凑时间不可能建造一个可靠的恒温系统。”[6]

1958年4月14日,斯普特尼克2号在飞行5个月之后,带着莱卡的尸体一同坠落,在大气层中焚毁,一共绕行了地球2,570圈。[7]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Sputnik 2. NASA. 2005-10-20 [200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2. ^ John B. West. Historical aspects of the early Soviet/Russian manned space program.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10-01, 91 (4): 1501–1511 [2006-09-28]. PMID 11568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3. ^ Sven Grahn. Sputnik-2, more news from distant history. [2004-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4. ^ Beischer, DE; Fregly, AR. Animals and man in space. A chronolog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rough the year 1960. US Naval School of Aviation Medicine. 1962,. ONR TR ACR-64 (AD0272581) [201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5. ^ Anatoly Zak. The True Story of Laika the Dog. 1999-11-03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3). 
  6. ^ Malashenkov, D. C. Abstract:Some Unknown Pages of the Living Organisms' First Orbital Flight. IAF abstracts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2002: 288. Bibcode:2002iaf..confE.288M. 
  7. ^ David Williams. Inappropriate/d Others: or,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a Dog. MIT Press Journals. 2007,. 1 (T193) (51): 92–118. doi:10.1162/dram.2007.51.1.9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