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究真我 (拉玛那·马哈希)
参究真我或探究真我,英文Self-enquiry,梵文vichara,也称为jnana-vichara[1]或ātma-vichār),乃恒定贯注在“我”之内在觉知或“我是”上,继而认出虚幻的“我”之思维,[2]拉玛那·马哈希推崇此法最为有效、直接。
根据拉玛那的教导,“我”之思维消失后,只会剩下“我之我”(I-I)[web 1][3]或“真我之觉知”(Self-awareness),这将带来“轻而易举的存在觉知”(effortless awareness of being),[4]待在这种状态,[web 2]这个“我之我”将逐渐消解造成“我”之思维升起的业缘或习气(业的印痕),最终“我”之思维不再升起,证得了悟真我或解脱。[4][5]
实修
编辑追着那个“我”不放
编辑拉玛那给出的优波提舍(上师给弟子的教导或指引)[web 3]直指弟子的真我,为他们指出真实本在其中。[6]长期追随他的虔诚弟子-作家David Godman解释到:
拉玛那建议参究真我的初学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内在“我”的感觉上,尽可能的维持住那个感觉,越久越好。如果他们被其他念头打断而分心,无论何时,他们觉知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时,那就再重新觉知“我”之思维。他建议以各种辅助方式拉长这个过程-人们可以自问“我是谁”或“我从哪里来”-但终极目标却是连续不断地觉知到那个担负身心所有活动责任的“我”。[web 4]
任何时候都能依此法修习参究真我:
参究真我不应被视为某种只能在特定时刻、特定地点修习的冥想法;它应是人们清醒时都能连续不断进行的,不论他们正在做什么。马哈希也看不出工作和参究真我有何冲突可言,因为到了最后一个人只需费少许心力,便能在任何场合下维持在这种状态。虽然如此,他还是建议初学者(一天中)最好有固定的正式修习时段,但他未曾倡导长时间的静坐冥想,相反的,每当有任何弟子表达想抛弃世俗活动、潜心冥修的渴望时,他总不表赞同。[web 4]
真我即觉知
编辑拉玛那说真我即觉知:
真相是,真我是恒常不间断的觉知。参究某客体是为了要发觉真我的真正本质即“觉知”。一个人得参究到感知(主客体间的)分离为止。[web 5][7]
放掉非我的觉知,即能导向纯然的觉知:
你即是觉知。觉知是你的另一个名字。既然你是觉知,那就没有必要去达成或培养觉知了。你只需要停止觉知其他事情,即放掉非我。一个人若能停止觉知非我,那么,纯然的觉知就会留下,那就是真我。[web 5]
参考文本
编辑拉玛那的书面作品包含了参究真我的简洁陈述。《Ulladu Narpadu》[8]第30节说:
内转心智(mind)[9]提问“我是谁”,当一个人碰触到无上本心(heart),个己“我”便沉寂了,旋即,“我之我”的真实显现出来,但它却不是小我(ego),[10]我之我是完美“绝对真我”(Self Absolute)的存在。[web 1]
《Upadesa Undiyar》[11]第19和20节以几乎一样的方式描述了同样的过程:
19. “我”从何处升起?向内寻找。那个“我”便会消失。追求智慧之法。
20. “我”消失处,“我之我”本身便会浮现。无边无际啊。[web 1]
Vichara Sangraham(参究真我):
(在一次模拟死亡的经验,[12])我如同留下尸身般撤离这具血肉之躯,甚至未尝发出“我”这个字,在那当下若有人急切参问:“升起的‘我’究竟是什么?”那么,在本心中就会响起无声的sphurana(神圣颤音)[13],“我之我”将自行闪现而出。那是一种单一、未分化的觉知,诸多分裂的思维也跟着消失。若你继续躺着停留在那种状态,就连sphurana-已完全消融掉“个己感”,一种“我是这具身体”的小我形式-最后也会消退,就像火焰将樟脑吞噬殆尽那样。[14]这就是那些圣者和经文所说的解脱了。[web 1]
参见
编辑注记
编辑- ^ Sadhu Om 2005,第136页.
- ^ 译按:或“我念”,我觉知到的那个我,认为有一个在作为的“我”
- ^ 译按:我之我,第二个“我”或可解释为我背后的那个“本我”,是超越皮肉相的我的本质核心,不因时空流转而变异、腐朽、幻灭。
- ^ 4.0 4.1 Self-enquiry. [29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 译按:据此定义,Self-enquiry事实上也是消解自我感的过程,故也有人翻成参究自我或探究自我。
- ^ Zimmer 1948,第192页.
- ^ 译按:例如“我的思维”,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的思维”在一般情况下是相混的,人们倾向认为我的思维构成了这个表我,表我等同于我的思维。但拉玛那参究真我之法却要我们不间断持续参问,直到表我消融于真我、认出本我并不是我的思维为止。
- ^ 1928年七-八月,马哈希回复Sri Muruganar有关实相本质及解脱之道的提问时,以泰米尔语写成的40节诗,Ulladu Narpadu-释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心智包括所有的知觉和感觉作用在内,例如思想、情绪、意志、记忆、习气、感触等都是。拉玛那强调大千世界都是心智显化生成的产物。摘自《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印度一代圣哲拉马纳.马哈希对话录》
- ^ 译按:特性是执取,基于“个己”我的概念来发展,因此也是种“我执”。
- ^ 同为马哈希以泰米尔语写成的赞颂诗,Upadesa Undiyar-释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详见马哈希模拟死亡经验
- ^ 拉玛那·马哈希-Sphurana,神圣震颤
- ^ 译按:马哈希这个比喻可能借自印度教的火供传统,仪式中会点燃樟脑置于法器上焚烧。
网络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David Godman (1991), 《「我」和「我之我」-某讀者的詢問》, The Mountain Path, 1991, pp. 79–88. Part one.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2).
- ^ David Godman (23 june 2008),「細談馬哈希的模擬死亡經驗」.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 Arthur Osborne, 《拉瑪那·馬哈希及自我認知之路。詞彙表》. [2016-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2).
- ^ 4.0 4.1 David Godman,《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印度一代圣哲拉马纳.马哈希对话录》,第四章,参究真我-理论
- ^ 5.0 5.1 David Godman,《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印度一代圣哲拉马纳.马哈希对话录》,第一章,什么是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