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重定向自台大地理系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简称台大地理系,1955年在台湾大学成立时为台湾各大学中首个以“地理系”为名的系所[1]。台大地理系在教学方面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大部分的课程皆有实习课。在研究方面,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机构,教师会根据其专长研究现代社会与环境问题[2]。现今地理系系馆位于原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旧馆。

台湾大学地理系馆门廊,墙上有木板标示系所名称

沿革

编辑

地理学系

编辑

1946年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成立时台湾就已有历史与地理合并在一起的史地学系[注 1],但当时隶属于文学院,较偏重于人文方面的研究。直到中国地理学会张其昀担任教育部长时,其与高教司长孙宕越同为地理学者,有鉴于国内当时的地理学高等教育与国际学术间存在落差[4]台湾大学才在教育部长要求下勉强成立地理学系,当时为台湾各大学首个以“地理学系”为名的系所。1955年8月台湾大学新设地理学系,一改过去台湾大学地球科学领域由地质系独撑的局面,并因教育部长以补助款要求地理学系设于理学院,因此直到今日都隶属于理学院[1]。地理系下设地理学、气象学二组,并以两组并重。受到国共内战竺可桢等大部分气象学者选择滞留于中国大陆影响,在当时要在台湾成立气象科系并不容易,直到张其昀让地理学系“偷渡”气象学,甚至系所英文名称直接称为“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Meteorology”,台湾战后的气象学研究才得以得到开展[3]。1972年气象学组才独立为大气系

1981年及1989年分别设立地理学研究所及博士班[5]。王洪文担任地理系系主任时,农学院提案成立“资源系”,但农学院计划聘请的教授只有一位属于农学院,多位教授来自地理系,若资源系成立将与地理系过于重叠,因此王洪文极力反对该系成立。为避免未来有后顾之忧,地理系隔年即向教育部提案设立研究所,教育部核准通过[1]

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编辑

2000年地理系更名为“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并增设硕士在职专班[5]

教学

编辑

地理系近年的招生人数有略为增加的情况,主要来自于硕士班招生人数增加,大学部人数则因录取人数不变,变化不明显。大学部新生主要透过个人申请分科测验(原指定科目考试)录取,两者的招生对象有逐渐从二类组转向一类组的趋势[6][2]。研究所学生则是透过学校举行的甄试或研究所考试录取[2]

台大地理系在教学上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在大部分的课程皆配有讲义与实习。在学程规划上,根据系上的教师专长、系所发展特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方法与技术(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测学等)、区域地理学等面向辅导学生在地理学上建立专精领域。与同校其他系所相比,地理系的最大特色在于强调走向大自然和社会中,从事实际的观察,进而体会到各样的地理现象。每年校方皆补助地理系野外实习经费,以大自然或社会为实体进行资料的调查与搜集[2]

研究领域

编辑

台大地理系专任教师之学术研究重点可略分为理论基础及技术研究两大类。专长于自然地理方面者,探讨地形、气候、生态等问题,研究主题包括气候变迁、集水区经营管理、海岸规划等;专长于人文地理者则探讨社会、区域、都市等问题,研究主题包括都市与交通问题、区域发展、原住民的适应等现代社会问题[7]

教师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依据2002年的资料显示,经费来源分散自科技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今改制为农业部)、各县市政府等政府机构[8]

系馆

编辑

小黄楼

编辑

历史

编辑
 
博雅教学馆(白色建物)原址为小黄楼,小黄楼面朝南方(图片左方),面向普通教室,从现今博雅教学馆及普通教学馆间的道路也可见该处的清静与旁边小福楼前的热闹形成对比

1955年地理系成立时继承台北帝国大学气象学讲座基地气象馆及前方的气象观测坪,以创立时的人数与眼光空间不小。之后曾经借用旧总图书馆靠操场一排的空间(乐学馆)上课。1959年普通教室心理系郑发育教授设计的黄楼以理学院之名落成,成为地理系、心理系、与理学院办公室之共用馆舍[4]。地理系系馆搬迁到黄楼,但仍保有气象馆的空间。一同搬入黄楼的心理系原本亦无独立系馆,但因图书馆馆长兼心理系教授的苏芗雨要求新建馆舍划分一部分给心理系,因此西侧划给地理系,东侧划给心理系使用。理学院办公室和会议室也从地质系馆搬入小黄楼。1972年以气象馆为系馆的大气系独立迁出,地理系空间只剩小黄楼的一半部分[1]

随着学生人数增加,空间需求增大,心理系系主任同地理系系主任向学校增取兴建新馆。1982年心理系新馆落成,心理系未完全从黄楼迁出,使两系发生些微纷争。1984年|理学院综合实验大楼完工后理学院办公室搬离小黄楼[5][9],待心理学系南馆也落成后,1990年地理系才获得全部的空间[1][7]。到了21世纪,小黄楼已超过40年的使用期限,属于危险建筑物,据地理系范允安老师所述,小黄楼的天花板除了常漏水外曾经塌落,且自普通大楼落成后,外人常找不到地理系的位置,故地理系拟觅地兴建新馆或争取未来收回之国立编译馆原子能委员会校地[1][10]

2003年地理系迁出小黄楼,小黄楼则移交文学院台文所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使用[11]。之后则因全校教室空间缺乏,文学院系所重回洞洞馆基地规划(人文大楼)等因素,校方计划在小黄楼基地兴建教学大楼。小黄楼基地位置能与其他教学大楼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网络[12],2009年教学大楼开工,2010年教学大楼命名为“博雅教学馆”,2011年完工[13][14]

建筑

编辑

小黄楼位于现今之博雅教学馆基地[5]。小黄楼没有正式的名称,在书籍中常以使用单位来称呼,例如在地理系迁出前常被称作“地理系馆[15]”。除此之外,因为建成的时候原本外观为灰色,但后来为了防水及美观等因素改漆成黄色,因此常被师生称为“小黄楼”[1]

小黄楼如其他战后初期营建的建筑物一样大致沿用帝大时期建筑样式,保持南北向座落、三四阶高度之基座,高度不超过三楼,但原有配置上的群体街廓概念已不存在。在建筑两翼的收头装饰上约略沿用日治时期的手法[注 2],但在各开口边缘(如窗、门)及构件组合处的细部装饰则被取消。建筑大厅的模式被继续沿用,门廊则被忽略,换言之,内外空间的转换已简化[16]

原子能委员会大楼

编辑
 
原为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大楼,左栋有门廊者为旧馆,现为地理系使用,右栋为新馆,供大气系及华南银行使用

1966年开始,随着台湾的社会逐渐稳定下来,在台北市地狭人稠的情况下,外界机构陆续与台湾大学签订契约,在尚未有具体计划的台大校地上兴建一批与校方无实质关系的建筑物。在当时之政治局势下,公家机关彼此间经常如此,原子能委员会大楼即是一例[注 3][注 4][5][16]。若仅衡量校外单位对校园发展的影响,当时原子能委员会一楼虽为物理系使用,但与教学研究上无实质之关系,未来将面对与侨光堂国立编译馆相同的问题,切断管理学院农学院的联系,干扰校内活动进行,单位本身使用亦感不便,故待终止协议收回校地[16]

朱子豪担任地理系主任时对小黄楼外的新系馆争取非常积极,但直到林俊全担任系主任时才刚好有原子能委员会的地空出来[1]。原子能委员会与台大契约至2002年11月底,并在9月如期将房地交还[19]。2003年地理系搬迁至旧原子能委员会大楼,小黄楼则移交台文所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使用[11][2]。搬迁后地理系实际可使用空间约1,861平方米,主要用在研究及教学上。每位专任教师皆有单独之研究室,并设有六间主题研究室[注 5],学生主要活动空间以一楼大厅及阅览室为主[2]

地科大楼

编辑

原子能委员会归还之旧馆实际使用空间仅630坪,无法解决地理系空间狭小之短期问题。因应地科各学门之共同发展性,地理系拟与大气系地质系联合申请兴建地科大楼,并释放原有系馆空间[8][20]

对外交流

编辑

校际选课

编辑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环境教育研究所、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国立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社会与区域发展学系等七系所签订校际选课协议[5]

国际合作

编辑

台大地理系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日本富山大学等多所外国学校签订合作协议[21]。系上鼓励学生融入国际社群,教师亦会策划海外暑期课程与双边课程,提供学生海外实察与参访国外大学的机会[22]

历任系主任

编辑
姓名 任期 备注
1 薛继埙 1955年8月-1962年7月 [5]
2 林绍豪 1962年8月-1966年7月
3 亢玉瑾 1966年8月-1972年7月
4 王秋原 1972年8月-1978年7月
5 王洪文 1978年8月-1984年7月
6 张长义 1984年8月-1990年7月
7 张石角 1990年8月-1991年7月
8 姜兰虹 1991年8月-1994年7月
9 孙志鸿 1994年8月-1997年7月
10 朱子豪 1997年8月-2000年7月
11 林俊全 2000年8月-2006年7月 改名为“地理环境资源学系”[5]
12 周素卿 2006年8月-2009年7月
13 赖进贵 2009年8月-2012年7月
14 徐进钰 2012年8月-2015年7月 [5]
15 林桢家 2015年8月-2018年7月 [23]
16 温在弘 2018年8月-2021年7月
17 黄志川 2021年8月-2024年7月 [23]
18 黄倬英 2024年8月-现任

出版品

编辑

台湾大学地理学系于1962年首开发行《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研究报告》,1992年更名为《地理学报》(半年刊)[7]

注解

编辑
  1. ^ 1962年史地学系才拆分为历史学系及地理学系[3]
  2. ^ 两翼的收头在视觉上能使其内部所乘载之空间量体以较明确且稳定的形式被包覆与界定,如在帝大时期建构的椰林大道两侧建物常在建筑两翼终端将墙面突出达到视觉上较安定的效果[16]
  3. ^ 阎振兴钱思亮两位校长曾先后担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简称原能会)主任委员。虞兆中接任校长后,阎振兴即回原能会接续钱思亮再次担任主任委员[17][18]
  4. ^ 原子能委员会大楼实际兴建年份待考,约兴建于1971年至1979年间[16]
  5. ^ 六间主题研究室分别为地图及多媒体研究室、环境资源及经理研究室、地理景观研究室、台湾地形研究室、区域及空间研究室、数位地球研究室。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锺育樱. 看見 : 地理系在黃樓. 台北市: 台大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20030607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成果彙編. (1999-2004年). 台北市: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2005 (中文(台湾)). 
  3. ^ 3.0 3.1 洪致文. 臺灣氣象學術脈絡的建構、斷裂與重生 (PDF). 中华民国气象学会会刊 (中华民国气象学会). 2013-03-21, (54): 2-24 [2022-06-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20). 
  4. ^ 4.0 4.1 歷史沿革-臺灣大學理學院. 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 [202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吴密察,柯庆明,叶国良编丁亮,伍振勋,吴旻旻等著.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 國立台灣大學校史稿 1928-2012.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3 [2022-06-06]. ISBN 978-986-03-698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中文(台湾)). 
  6. ^ 大学甄选入学委员会. 111學年個人申請入學簡章 (PDF). [2022-06-20]. 
  7. ^ 7.0 7.1 7.2 施秀惠等. 台灣大學理學院簡介. 台北市: 台湾大学理学院. 1998. ISBN 957-02-2415-0. 
  8. ^ 8.0 8.1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成果彙編: (1999-2002年).. 台北市. 2003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中文(台湾)). 
  9. ^ 台大校史馆. 青春, 記憶, 老臺大: 臺大老照片的二十個故事.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1 [2022-06-09]. ISBN 978-986-02-992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中文). 
  10. ^ 国立台湾大学校园规划小组. 理學院 (PDF). 2001年校園規劃報告書. 台北市. 2002 (中文). 
  11. ^ 11.0 11.1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大─巡梭時空中校景、建物與人的相遇點. www.lib.ntu.edu.tw.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12. ^ 国立台湾大学校园规划小组. 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四學年度第十次委員會會議紀錄 (PDF). 2006-04-20 [2022-06-20]. 
  13. ^ 第2626次行政會議紀錄. host.cc.ntu.edu.tw.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14. ^ 臺灣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執行成果-基礎建設-教學大樓之興建. [201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15. ^ 国立台湾大学五十周年校庆筹办委员会出版组. 臺大五十年. 国立台湾大学. 1995 [2022-06-11]. ISBN 978-957-9019-7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中文).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都市计划室. 國立台灣大學校園規劃規劃報告.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硏究所. 1983. 
  17. ^ 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 歷任首長介紹. 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 2019-08-26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18. ^ 歷任校長姓名與任期 - 臺大校史 - 認識臺大 - 國立臺灣大學. www.ntu.edu.tw.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9). 
  19. ^ 原子能委員會辦公大樓點交歸還. 台大校讯. 2002-09-25 [2022-06-19] (中文). 
  20. ^ 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4/94_12.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大学校务发展规划委员会校园规划小组九十四学年度第十二次委员会会议纪录
  21.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國際交流. www.geog.ntu.edu.tw.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22.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國際交流. www.geog.ntu.edu.tw.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23. ^ 23.0 23.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系所簡介. www.geog.ntu.edu.tw.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