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编译馆
国立编译馆是中华民国曾成立的国家图书编译机构,隶属于教育部,负责学术文化书籍、教科书以及学术名词的编辑翻译事务,但其编译成果的效力随时代而有不同。在1997年教育部开放一纲多本前,国立编译馆是中华民国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教科书的唯一供应者。国立编译馆于1932年成立,1949年在台复馆,2011年并入国家教育研究院,改组为该院下属的编译发展中心与教科书发展中心。
国立编译馆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英语) | |
---|---|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 |
基本信息 | |
机关类型 | 中央三级行政机关 |
所属部门 | 教育部 |
年度预算额 | 新台币1.46亿元(2011年) |
授权法源 | 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 |
主要官员 | |
馆长 | 辛树帜(首任) 潘文忠(末任) |
任命者 | 教育部部长 |
任期 | 无任期限制 |
组织编制 | |
内部单位 | 8组、3会、1中心(最后编制)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32年6月14日 1949年6月(复馆) |
解散日期 | 2011年3月30日 |
后继机关 | 国家教育研究院 |
联络信息 | |
地址 | 10644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79号(最后馆址) |
电话 | +886 2 7740-7890 |
历史
编辑中国大陆时期
编辑- 1932年6月14日,国立编译馆成立于南京,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国立编译馆于10月迁徙至庐山,随后又迁至长沙。1938年1月,由长沙再迁至重庆。1939年5月,重庆遭日军轰炸,编译馆又迁至四川江津县白沙镇[1]。
- 1942年3月,国立编译馆合并了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全书编纂处,从白沙迁至北碚[1]。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原国民政府机构纷纷还都南京。但由于国立编译馆重要度较低,1946年5月才回迁南京[1]。
台湾时期
编辑- 1949年4月,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6月于台北市复馆。
- 1953年4月,奉令编辑中学国文、公民、历史、地理四科标准教科书。
- 1956年,国立编译馆借用国立台湾大学校地兴建办公楼使用,为今日国立台湾大学公馆校本部展书楼。[2]
- 1968年,配合九年国民教育,逐年新编国民中小学及高级中学教科用书。
- 1981年,办理中小学教科用书印行督导及核价工作。
- 1990年代,投入加强译述市场机制无法支持出版之世界经典名著及学术名词等工具书之编印。
- 1997年8月,配合教科书开放民间编辑政策,国立编译馆受教育部委托办理中小学教科书审查业务。
- 1995年与台大土地租约届满,但由于新馆未落成仍持续占用。[3][4][5][6]
- 2002年,从公馆台大校总区旧址(台北市大安区舟山路247号)迁入和平东路新馆舍(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79号)[7],与国立教育资料馆合署办公。
- 2010年11月16日,立法院三读通过《国家教育研究院组织法》,国立编译馆将并入国家教育研究院[8]。
- 2011年3月30日,国立编译馆与国立教育资料馆、原国家教育研究院筹备处整并成为国家教育研究院,改组为国家教育研究院的编译发展中心与教科书发展中心。
历任馆长
编辑# | 姓名 | 任期 | |
---|---|---|---|
1 | 辛树帜 | 1932年6月 | 1936年7月 |
2 | 陈可忠 | 1936年7月 | 1942年1月 |
3 | 陈立夫 | 1942年1月 | 1944年2月 |
4 | 陈可忠 | 1944年2月 | 1948年2月 |
5 | 赵士卿 | 1948年2月 | 1949年4月 |
6 | 杭立武 | 1949年5月 | 1950年2月 |
7 | 梁实秋 | 1950年2月 | 1950年10月 |
8 | 王凤喈 | 1950年10月 | 1965年12月 |
9 | 刘拓 | 1966年2月 | 1972年4月 |
10 | 王天民 | 1972年4月 | 1976年8月 |
11 | 熊先举 | 1976年9月 | 1986年10月 |
12 | 曾济群 | 1986年10月 | 1992年5月 |
13 | 赵丽云 | 1992年5月 | 1997年8月 |
14 | 蓝顺德 | 1997年8月 | 2009年8月 |
15 | 柯正峯 | 2009年8月 | 2009年11月 |
16 | 潘文忠 | 2009年11月 | 2011年3月 |
组织
编辑国立编译馆时期
编辑馆长下设有“研究发展委员会”
- 行政单位
设五组(秘书、总务、人事、会计及出版)。
- 教科书审定及研究单位
有两个教科书组(专科及职业学校、中小学),以及教科书资料中心。
- 学术编译及研究单位
有三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大学用书),以及两个著作编审委员会(中华学术、世界学术)。
现行组织
编辑- 国家教育研究院编译发展中心
专职承续国立编译馆的编译业务,主要职掌为《国家教育研究院组织法》第二条第五项“学术名词、工具用书及重要图书之编译”。
- 国家教育研究院教科书发展中心
专职承续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发展核心业务。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1.2 胡喜云. 国立编译馆在北碚. 书屋. 2019-12-06.
- ^ |展书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12-18
- ^ |国立台湾大学八十五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校务会议纪录/1997-06-07/陈维昭2012-12-18
- ^ |国立台湾大学八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纪录/1998-03-21/陈维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12-18
- ^ |国立台湾大学八十七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校务会议纪录/1999-01-16/陈维昭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9-17.2012-12-18
- ^ |国立台湾大学九十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纪录/2002-03-16/陈维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12-18
- ^ 專業圖書館─研究和懷舊 都可來朝聖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201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 ^ 楊湘鈞,78年共同記憶 「國立編譯館」再見,聯合報,2010-11-17.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0).
来源
编辑- 书籍
- 《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温昌斌 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5月初版,ISBN 9787100070270
外部链接
编辑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