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炫三

台灣藝術家

吴炫三(1942年11月14日[2]),台湾画家雕塑家,宜兰县罗东镇[3]。以原始艺术抽象表现为其个人风格[4]。喜爱探险[5],早年自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6],曾留学西班牙[7]美国纽约市[8],师事台湾画家廖继春陈敬辉李石樵[9]。曾参与电影没卵头家演出,担任村长阿福的脚色[10]

吴炫三
出生 (1942-11-14) 1942年11月14日82岁)
日治台湾台北州罗东郡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42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至今)
母校

吴炫三曾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吴三连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以及法国艺术文化骑士勋章[11][12]目前定居法国巴黎,工作室的位置就设在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附近,有向毕加索致敬的意味。[13]


一、生平

(一)出生及早年生活

194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父亲吴圣仓是林务员,母亲张罕为家庭主妇[1],吴炫三是4个孩子中的老三。成长在多雨的宜兰,他从小就喜欢在雨过天青后追逐阳光嬉游。自童年到初中毕业前皆依四季更迭协助父母务农,有时跟随在林务局任职的父亲走访森林旷野,在充满丰富生命的山林中巡游冒险,闲暇时与太平山、大元山上的泰雅族小友朋们一起游戏。家乡的童年记忆、阳光以及在自然中的成长经验,后来变成他创作发展上的重要泉源。

(二)学生时期

1960年带着仅仅300元新台币离开老家独自赴台北,进入淡江中学后开始半工半读的高中生活。高二时画家陈敬辉(1911-1968)担任他班级的美术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在淡水不同角落写生,启蒙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引导吴炫三发现自我,立志向艺术创作道路前进。

1964年考上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期间打下扎实的学院训练基础,其中几位老师对他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色彩关系与造型方面让他建立观念的廖继春(1902-1976),在素描上教导他打好写实基础的李石樵(1908-1995),在绘画整体色面关系上让他有新体认的马白水(1909-2003),引导他了解世界艺术潮流及美术史脉络的陈慧坤(1907-2011)。[2]吴炫三当时主要以西方绘画媒材进行创作,但大学期间亦师从黄君璧(1898-1991)、林玉山(1907-2005)学习水墨画,在接触东方绘画美学之后对中国老庄哲学产生兴趣。1966年,他与同侪友朋共同成立“画外画会”,为创始人之一。1968年他在台湾省立博物馆办理生平首次个展,同年自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


(三)赴国外学习及生活

吴炫三大学毕业后即创作不缀,在投入专业绘画创作初期,因个人成长于台湾自然乡野的生活经验,作品倾向“师法自然”,以生活周遭可见的景物为题材,并被当时的台湾艺坛视为年轻且具潜力的“乡土画家”。[3]作品在1969、1971、1973年,连续三次获选代表台湾参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1971年赴西班牙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就读(San Fernando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Madrid, Spain),入学后指导教授认为他绘画技巧好、基础札实,鼓励他以“旅行”方式来激励自己的创作思考。1973年硕士毕业,接受院长的建议,转赴世界艺术之都美国纽约发展。初来乍到之时,欧洲性格的画风难被美国艺坛接受,在生活的压力下,以一年多的时间开计程车维生,并逐步开展创作阶段中的“纽约时期”。后来,体会到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1976年自纽约返回台湾定居。


(四)非洲及世界各地的探险与创作

吴炫三自美返台后,重新回归到强调直觉及感性的绘画手法,并鞭策自己不断创新求变,绘画风格多元且多样化。1978年赴东京“福神画廊”举办个人首次日本个展,艺评家濑木慎一认为吴炫三“绘画技巧很好,什么都会画”但“要抓到A-Sun很难”的一席话,让吴炫三决定在1979年前往非洲旅行研究,以寻求更具辨识性的个人独特画风及新的创作启发。

1979-1980年第一次非洲行,从东非、中非、西非行至北非,11个月途经31个国家、走过数十万里路,三度出入撒哈拉沙漠,曾两度感染疟疾、发生四次车祸、无数次的迷途,并经历鳄鱼、猛兽、蚊虫、蛮族的生死威胁。1983-84年由北美、中美、南美再转非洲,历经13个月,进入包括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印第安文化、亚马逊文化发源地带。吴炫三在充满危险、炽烈阳光和生存挑战的探险历程中,找到转捩发展的新创作方向。

1987-1989年,多次进入南太平洋群岛旅行研究。其中,首次的南太平洋之旅长达四个多月,他以“跳岛”方式,行遍南太平洋及东南亚“巨石文化”区域中的马来西亚、苏门答腊、菲律宾、印尼、帝汶、新几内亚、婆罗洲、斐济群岛、复活节岛等。1990-1991年赴北极阿拉斯加爱斯基摩族生活区域旅行研究。1992年于法国设立巴黎竹庄工作室,激励自己在巴黎与来自世界的13万艺术家同台较量,随时保持创作活力。自此之后,每年除了走访世界各地原住民部落旅行研究,亦固定安排数个月,分别留驻在台湾、巴黎工作室专心创作。

1992年在日本雕刻之森美术馆的个展创作了五件以铜、石为媒材的大型雕塑作品,自此之后,立体作品逐渐成为吴炫三艺术创作的重点之一。


二、创作分期

(一)   西班牙时期

吴炫三1971~1973年留学西班牙期间,在“来自东方”的自觉中,绘画呈现东方文化特有的性灵美感,绘画作品蕴藏宁静致远的默思意境。色彩的处理受到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的影响,画面以色调的朦胧过渡来把握光的变化,呈现微隐的连续动态。

(二)   纽约时期

1973-1976年转赴美国纽约生活,绘画方向受到美国机械文明的刺激,以超写实手法来描绘都会生活相关的主题。作品灵感得自于纽约第五街的百货公司玻璃橱窗,以窗外人潮急行匆匆的真实生活,对照窗内奢华的资本主义消费品味,借由光与速度的瞬间变化,形成动与静、现实与欲望的反映与折射。

(三)   阳光时期

吴炫三在1979年决定离开安定的文明生活圈,赴非洲荒野寻找新的创作启发。1979、1983年两度进入非洲长期旅行研究,发现了非洲自然大地最重要的“动”能──阳光。他观察到非洲人天生皮肤黝黑如镜,在炙热艳阳下,周遭景物会随着人的移动在如镜的皮肤上反射入景,由此开创“把风景画在脸上”这个独树一帜的绘画观念,并发展成交织着光、色及原始能量,极具个人特色的“阳光时期”作品。

(四)   南太平洋时期

吴炫三1987~1989年多次进入南太平洋群岛旅行研究,行遍“巨石文化”区域。旅途中的某个清晨,他路经海边看到一块被儿童涂鸦画上一只大眼的巨石,触动并启发他的“南太平洋时期”作品。此系列画作以翡翠蓝的瑰丽色彩、俐落单纯的色块,呈现纯净素朴的原真世界。吴炫三并将画中的巨石人格化,矗立于海岸的巨石被添加了眼睛,宛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五)   红黑白时期

吴炫三在1995年开始将创作投注于台湾排湾族与他们崇敬的百步蛇图腾,以及达悟族的红、白、黑族群特殊色彩上,开展他的“红黑白时期”。作品以“阴阳纹”为主体,并赋予色彩特殊的意义:红色代表生命、黑色为力量、白色为和平。作品形式越趋简练纯粹,结合中国传统象形文字造型,透过自创的阴阳符号来表达。创作概念总和了他对南岛体系原住民族的图腾信仰,以及佛家、道家、东方哲学对“阴阳”互补消长的生命思考。

1995年至今,是吴炫三媒材尝试的多元开拓期,在绘画之外,也以陶土、瓷土、现成物、畸零木、巨型原木、石材、铜、铁、水墨、摄影拼贴等来创作平面或立体作品,并以“回归本真”的观点,用素朴且张力十足的创作手法,呈现人类意识中的原始能量。

(六)   水墨创作

吴炫三2013年开始,以个人在创作上强调直觉表现的“狂”,结合对东方哲学中顺应天地运行的“气”与“道”的概念,以水墨为媒材,挥洒出一种“以狂写墨”的画风,创作了《残墨新语》(2013)、《狂墨黄山》(2014)两系列作品。

(七)   巨型雕塑

巨型雕塑是吴炫三自2001年以来颇受肯定的创作系列之一,作品内涵主要围绕在“人文精神”、“自然韵律”、“文明和谐”三个主轴,对他自1979年以来游牧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等地域的原始文明探索,以及对东方哲学的宇宙运行、万物创造和合共进的概念,进行融合式的演绎,展现他对自然、生态与人文的关怀视野。


三、得奖纪录

1978第十六届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1981中山文艺奖

1986第九届吴三连文艺奖

1987第十三届国家文艺奖

1998年获法国政府授勋“文化骑士勋章”,成为继朱德群、赵无极后,第三位获此荣衔的华人艺术家。


四、外部链接

SUN WU http://asun.wu.free.fr/


[1]. 陈长华,《南岛.炽情.吴炫三》,台中:国立台湾美术馆,2020,页10-11。file:///E:/Users/jcyt/Downloads/%E5%8D%97%E5%B3%B6%EF%BC%8E%E7%86%BE%E6%83%85%EF%BC%8E%E5%90%B3%E7%82%AB%E4%B8%89%20(1).pdf

[2]. 简志信,〈画外画之黑马 吴炫三〉《中国时报》,第九版,1969年4月28日;高歌,〈画外画谈吴炫三〉《中国时报》,第9版,1970年9月11日。

[3]. 季潜侠,〈用强烈色彩‧显朴实风格-吴炫三的绘画‧表现出浓重的乡土气息〉,《青年战士报》,1970年8月31日。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內文提到:公正國小有1700名學生,是宜蘭縣學生數最多的小學,培育出不少優秀校友,知名畫家吳炫三也是公正畢業生;他今天下午3點將返回母校,發表「談公正童年與藝術生命的歷程」專題講座.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2. ^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3. ^ 讓世界知道台灣 吳炫三終極目標.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8-03-12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4. ^ 台灣知名畫家、雕塑家吳炫三之女吳奇娜老師的黑鐵雕藝術展開展. 钜亨网. 2014-02-17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8). 
  5. ^ 「臭火焦」的陶也是創作? 吳炫三魅力無限. 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6. ^ 原始的脈動-吳炫三.池上鳳珠聯展今開展.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7. ^ 陽光畫家─吳炫三. 首都艺术中心.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8. ^ 首位北征俄羅斯的台灣畫家吳炫三. 今周刊.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9. ^ 挑戰生命的戰士-吳炫三 (PDF). 师大管理学院. [2014-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01). 
  10. ^ 方芳芳.巴戈訪問《沒卵頭家》主演 馬如風、吳炫三│就在今夜. [2023-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11. ^ 吳炫三開講! 趣談做陶樂. 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12. ^ 一再超越自己. 吴三连奖基金会.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6). 
  13. ^ 陸藝術崛起 吳炫三:台要爭氣. 旺报. 2013-04-28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