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文住宅
吴同文住宅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333号的一处花园住宅,曾为颜料商人吴同文的居所,亦称吴宅。因其立面为绿色又被称为绿屋[参1]或绿房子。[参2]住宅位于铜仁路、北京西路路口的西南角,与爱文义公寓隔铜仁路相望。[参3]1994年,该住宅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参4]。
花园住宅 | |
---|---|
位置 | 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333号 |
建成时间 | 1934年至1937年 |
评定时间 | 1994年 |
参考编码 | JA-J-015-2 |
人物背景
编辑住宅的主人吴同文(1908年-1966年)是颜料商吴善卿之子。吴善卿曾于上海的颜料行中从事学徒,并在1912年前后于法租界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开设公和来颜料行。此间吴善卿与从事颜料生意、号称“颜料大王”的贝润生(1872年-1947年)相识并结为好友。[注1][参6]1927年,[参7]贝润生将女儿贝娟琳嫁与吴同文。[参8]吴同文承父业。20世纪30年代间,因战争频仍,军队不断扩张。由于生产军装需要绿色颜料,市场上军绿色颜料供不应求。吴同文抓住这一商机,大规模销售绿颜料,获得了成功。[参6]1949年后,吴同文留在上海。1966年文革爆发后于家中自杀。[参2]
历史
编辑沿革
编辑今北京西路、铜仁路转角处的地块在20世纪初属于公共租界西区,原为贝润生的私产。贝润生将女儿嫁与吴同文时,把这一地块转让给他作为聘礼。吴同文随后向租界当局申领了门牌。[参9]据传吴同文看中这块土地是因为其所处的两条道路名称中各有“同”、“文”二字。[注2]也有说法称转让这一地块是因为该地离贝润生家较近,日后两家往来会比较方便。[参10]由于原先的住宅老旧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参11]20世纪30年代,吴同文决定在此地块上兴建新的住宅。他希望自己的新居在外观上与众不同。又因吴同文以贩售绿颜料起家,他还希望新居被设计成一幢绿颜色的建筑。为此,吴同文聘请了知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这幢建筑。邬达克两易其稿,完成了设计。这也是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最后几件作品之一。[参12]1934年,建设工程开工;1937年住宅建成。[注3]此后吴同文和家人一直居住于其中。[参2][参13][参14][参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住宅一楼、二楼被政府征用,供上海市教育局使用,三、四楼仍由吴同文家居住。1966年吴同文自杀后,其家人亦被迫从住宅中迁出,[参16]房屋改由上海三轮车工会使用。文革结束后,住宅划归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作为办公用房使用。20世纪90年代,上规院在住宅南侧兴建新的办公大楼。大楼落成后,住宅被用作晒制蓝图的场所。21世纪初,上规院将住宅出租给台湾建筑师顾传晖,[参17]尔后又转租给中恒豪国际贸易公司。[参2]2008年租约到期之后,上规院将住宅收回。2012年至2013年,上规院请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对住宅进行了彻底的修缮,住宅的历史原貌得以恢复。[参12]目前住宅由上规院作为办公、小型报告与展示场所使用。[参18]
地位
编辑该住宅在建成之时即是上海有名的住宅,被人们称为“绿屋”或“绿房子”。邬达克曾向吴同文保证,此设计“一百年都不会过时”;1939年中国日报称此住宅是“远东第一豪宅”;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亦曾亲自登门造访。[参1][参2]1984年程乃珊所著的中篇小说《蓝屋》中,蓝屋的原型也是这处住宅。[注4][参11]1994年,住宅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又列入静安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参19]2014年6月14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住宅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对外开放一天。当日累计参观人数破万,以至于活动主办方不得不推迟1小时闭展。[参18]
建筑
编辑结构与总体布局
编辑吴同文住宅原占地面积逾0.2公顷,建筑面积0.17万平方米,建筑密度0.3,[注5]是一座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高约15米。[参6][参20]建筑位于地块的东北角,紧贴路口建造。建筑南侧、地块的剩余部分用以建造花园、车道、汽车间和门房间。[参14]花园内布置简洁,仅有一个0.14公顷的大草坪和少量树木。[参2]
建筑外部设计
编辑吴同文住宅是一幢典型的现代风格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的特征。[参21]建筑立面呈绿色,由6cm×10cm的釉面砖铺砌而成。立面除大量运用玻璃窗外几乎没有其他装饰,显得较为简洁。部分转角处的立面做成弧形甚至半圆形并配以观景窗,以丰富立面造型。建筑外观似邮船,总体上呈三段划分,东北部沿街为四层,向西南侧层层跌落,各层较上一层多出的部分做成露台和阳台,如同船的甲板。部分露台与建筑本体之间设有雨棚,构成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建筑南侧有一条弧形露天楼梯连接了二层露台和花园。总之,建筑平面布局自由,合理利用了直线和弧线,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参1][参2][参6][参9][参12][参14][参18]
建筑内部设计
编辑建筑底层原为娱乐场所,设有舞厅、宴会厅、酒吧间、日光室和弹子房,舞厅内铺有弹簧地板。会客起居室和餐厅位于二层,主卧室和次卧室分别位于三、四层。[参22]由于贝娟琳喜好佛教,建筑内原有一座佛堂,设有供桌和神座。建筑不仅煤卫齐全,还配有供暖设施:其供暖管道全部以铝制材料覆盖,铜质暖气片则位于墙体内部。室内各层以楼梯贯通,楼梯由大理石铺砌并配有铸铜扶手和玻璃贴面护栏。建筑内还有一部奥的斯电梯。该建筑也是上海较早使用电梯的私人住宅。[注6]建筑内装饰奢华而考究,所使用的大理石、亚麻油地毡等建材大多是进口产品;装饰细部采用了曲线造型。[参1][参2][参6][参9][参12][参14][参18]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程霁骁. 绿屋 时髦的名字 超前的建筑. 青年报. 2012-03-02 [201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上海名建筑志》:超现代的远东第一豪宅:吴同文住宅.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015-07-27]. ISBN 7-80681-73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 ^ 周林. 《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铜仁路的弧线.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2015-07-27]. ISBN 9787532625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 龚德庆,张仁良主编. 静安历史文化图录.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01: 276–278. ISBN 978-7-5608-4364-3.
- ^ 吴中贝氏“大团圆” 追忆家族500年风流. 中国江苏网. 2013-10-20 [2015-08-02].[失效链接]
- ^ 6.0 6.1 6.2 6.3 6.4 6.5 《上海百年名楼名宅》下册.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177. ISBN 9787802062368.
- ^ 杨嘉祐.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84. ISBN 9787208030954.
- ^ 程乃珊. 南阳路贝公馆. 新民晚报. 2010-10-10 [2015-07-28].[永久失效链接]
- ^ 9.0 9.1 9.2 9.3 娄承浩 薛顺生. 《上海老房子》:吴同文住宅.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2015-07-29]. ISBN 9787532625901.[永久失效链接]
- ^ 李关德. 《海上靜安》. 古籍出版社. 2003: 176-177.
- ^ 11.0 11.1 11.2 程乃珊. 上海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49.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陈诗悦. 吴同文旧宅的时髦和西化,让修复团队大开眼界. 澎湃新闻. 2014-08-10 [2015-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1).
- ^ 《上海住宅建设志》:大事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2015-07-29]. ISBN 7-80618-48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 ^ 14.0 14.1 14.2 14.3 《上海住宅建设志》:花园住宅.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2015-07-30]. ISBN 7-80618-48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静安区志》:大事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2015-07-30]. ISBN 7-80618-22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 ^ 程乃珊. "好人家"蕴含的城市精神. 东方网. 2011-11-10 [2015-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李堕 程磊. 上海花园洋房的升值. 生活周刊. 2003-08-20 [2015-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3).
- ^ 18.0 18.1 18.2 18.3 陈伊萍 栾晓娜. "绿房子"首次开放迎万人参观 延后一小时关闭. 东方网. 2014-06-15 [2015-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 ^ 静安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上海市文广影视局. 2011-10-28 [2015-07-29].[永久失效链接]
- ^ 王唯铭. 《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达华公寓与吴同文住宅:彻底的告别 彻底的现代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ISBN 7208120994.
- ^ 优秀历史建筑铭牌
- ^ 此处参考了建筑各层平面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