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文住宅是位於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333號的一處花園住宅,曾為顏料商人吳同文的居所,亦稱吳宅。因其立面為綠色又被稱為綠屋[參1]綠房子[參2]住宅位於銅仁路北京西路路口的西南角,與愛文義公寓隔銅仁路相望。[參3]1994年,該住宅被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參4]

花園住宅
位置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333號
建成時間1934年至1937年
評定時間1994年
參考編碼JA-J-015-2
吳同文住宅東北立面

人物背景

編輯

住宅的主人吳同文(1908年-1966年)是顏料商吳善卿之子。吳善卿曾於上海的顏料行中從事學徒,並在1912年前後於法租界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開設公和來顏料行。此間吳善卿與從事顏料生意、號稱「顏料大王」的貝潤生(1872年-1947年)相識並結為好友。[註1][參6]1927年,[參7]貝潤生將女兒貝娟琳嫁與吳同文。[參8]吳同文承父業。20世紀30年代間,因戰爭頻仍,軍隊不斷擴張。由於生產軍裝需要綠色顏料,市場上軍綠色顏料供不應求。吳同文抓住這一商機,大規模銷售綠顏料,獲得了成功。[參6]1949年後,吳同文留在上海。1966年文革爆發後於家中自殺。[參2]

歷史

編輯

沿革

編輯

今北京西路、銅仁路轉角處的地塊在20世紀初屬於公共租界西區,原為貝潤生的私產。貝潤生將女兒嫁與吳同文時,把這一地塊轉讓給他作為聘禮。吳同文隨後向租界當局申領了門牌。[參9]據傳吳同文看中這塊土地是因為其所處的兩條道路名稱中各有「同」、「文」二字。[註2]也有說法稱轉讓這一地塊是因為該地離貝潤生家較近,日後兩家往來會比較方便。[參10]由於原先的住宅老舊不能滿足生活需求,[參11]20世紀30年代,吳同文決定在此地塊上興建新的住宅。他希望自己的新居在外觀上與眾不同。又因吳同文以販售綠顏料起家,他還希望新居被設計成一幢綠顏色的建築。為此,吳同文聘請了知名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這幢建築。鄔達克兩易其稿,完成了設計。這也是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的最後幾件作品之一。[參12]1934年,建設工程開工;1937年住宅建成。[註3]此後吳同文和家人一直居住於其中。[參2][參13][參14][參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住宅一樓、二樓被政府徵用,供上海市教育局使用,三、四樓仍由吳同文家居住。1966年吳同文自殺後,其家人亦被迫從住宅中遷出,[參16]房屋改由上海三輪車工會使用。文革結束後,住宅劃歸上海城市規劃設計院,作為辦公用房使用。20世紀90年代,上規院在住宅南側興建新的辦公大樓。大樓落成後,住宅被用作曬制藍圖的場所。21世紀初,上規院將住宅出租給台灣建築師顧傳暉[參17]爾後又轉租給中恆豪國際貿易公司。[參2]2008年租約到期之後,上規院將住宅收回。2012年至2013年,上規院請華東建築設計院設計,對住宅進行了徹底的修繕,住宅的歷史原貌得以恢復。[參12]目前住宅由上規院作為辦公、小型報告與展示場所使用。[參18]

地位

編輯

該住宅在建成之時即是上海有名的住宅,被人們稱為「綠屋」或「綠房子」。鄔達克曾向吳同文保證,此設計「一百年都不會過時」;1939年中國日報稱此住宅是「遠東第一豪宅」;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亦曾親自登門造訪。[參1][參2]1984年程乃珊所著的中篇小說《藍屋》中,藍屋的原型也是這處住宅。[註4][參11]1994年,住宅被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又列入靜安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名單。[參19]2014年6月14日中國文化遺產日,住宅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對外開放一天。當日累計參觀人數破萬,以至於活動主辦方不得不推遲1小時閉展。[參18]

建築

編輯

結構與總體佈局

編輯

吳同文住宅原佔地面積逾0.2公頃,建築面積0.17萬平方米,建築密度0.3,[註5]是一座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獨立式花園住宅,高約15米。[參6][參20]建築位於地塊的東北角,緊貼路口建造。建築南側、地塊的剩餘部分用以建造花園、車道、汽車間和門房間。[參14]花園內佈置簡潔,僅有一個0.14公頃的大草坪和少量樹木。[參2]

建築外部設計

編輯

吳同文住宅是一幢典型的現代風格建築,局部帶有裝飾藝術的特徵。[參21]建築立面呈綠色,由6cm×10cm的釉面磚鋪砌而成。立面除大量運用玻璃窗外幾乎沒有其他裝飾,顯得較為簡潔。部分轉角處的立面做成弧形甚至半圓形並配以觀景窗,以豐富立面造型。建築外觀似郵船,總體上呈三段劃分,東北部沿街為四層,向西南側層層跌落,各層較上一層多出的部分做成露台和陽台,如同船的甲板。部分露台與建築本體之間設有雨棚,構成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的過渡。建築南側有一條弧形露天樓梯連接了二層露台和花園。總之,建築平面佈局自由,合理利用了直線和弧線,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參1][參2][參6][參9][參12][參14][參18]

建築內部設計

編輯

建築底層原為娛樂場所,設有舞廳、宴會廳、酒吧間、日光室和彈子房,舞廳內鋪有彈簧地板。會客起居室和餐廳位於二層,主臥室和次臥室分別位於三、四層。[參22]由於貝娟琳喜好佛教,建築內原有一座佛堂,設有供桌和神座。建築不僅煤衛齊全,還配有供暖設施:其供暖管道全部以鋁製材料覆蓋,銅質暖氣片則位於牆體內部。室內各層以樓梯貫通,樓梯由大理石鋪砌並配有鑄銅扶手和玻璃貼面護欄。建築內還有一部奧的斯電梯。該建築也是上海較早使用電梯的私人住宅。[註6]建築內裝飾奢華而考究,所使用的大理石、亞麻油地氈等建材大多是進口產品;裝飾細部採用了曲線造型。[參1][參2][參6][參9][參12][參14][參18]

註釋

編輯

    註:

  1. ^ 貝潤生出自吳中貝氏家族。貝氏以售賣藥材起家,至乾隆年間就已成為蘇州望族。建築師貝聿銘,金融家貝祖詒均來自這一家族。[參5]
  2. ^ 北京西路原名愛文義路,銅仁路原名哈同路。[參2]
  3. ^ 此處參考了上海各種地方志。另有多種說法,[參1][參6][參9][參12]但開工時間不早於1934年,落成時間不晚於1938年。
  4. ^ 程乃珊的丈夫是吳同文的外孫。[參11]
  5. ^ 20世紀90年代上規院興建辦公樓時侵佔了一部分花園,[參12]據控規,目前佔地面積已不足0.2公頃,建築密度也超過這一數值。
  6. ^ 有來源稱該建築是上海最早使用電梯的私宅,經考證不實。[參12]

參考文獻

編輯

    參:

  1. ^ 1.0 1.1 1.2 1.3 1.4 程霽驍. 绿屋 时髦的名字 超前的建筑. 青年報. 2012-03-02 [2015-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上海名建筑志》:超现代的远东第一豪宅:吴同文住宅.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 [2015-07-27]. ISBN 7-80681-73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3. ^ 周林. 《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铜仁路的弧线.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 [2015-07-27]. ISBN 9787532625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4. ^ 龔德慶,張仁良主編. 静安历史文化图录.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1.01: 276–278. ISBN 978-7-5608-4364-3. 
  5. ^ 吴中贝氏“大团圆” 追忆家族500年风流. 中國江蘇網. 2013-10-20 [2015-08-02]. [失效連結]
  6. ^ 6.0 6.1 6.2 6.3 6.4 6.5 《上海百年名楼名宅》下册.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6: 177. ISBN 9787802062368. 
  7. ^ 楊嘉祐.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84. ISBN 9787208030954. 
  8. ^ 程乃珊. 南阳路贝公馆. 新民晚報. 2010-10-10 [2015-07-28]. [永久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9.3 婁承浩 薛順生. 《上海老房子》:吴同文住宅.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8 [2015-07-29]. ISBN 9787532625901. [永久失效連結]
  10. ^ 李關德. 《海上靜安》. 古籍出版社. 2003: 176-177. 
  11. ^ 11.0 11.1 11.2 程乃珊. 上海文学.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2: 49.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陳詩悅. 吴同文旧宅的时髦和西化,让修复团队大开眼界. 澎湃新聞. 2014-08-10 [2015-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13. ^ 《上海住宅建设志》:大事记.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2015-07-29]. ISBN 7-80618-48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14. ^ 14.0 14.1 14.2 14.3 《上海住宅建设志》:花园住宅.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2015-07-30]. ISBN 7-80618-48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5. ^ 《静安区志》:大事记.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2015-07-30]. ISBN 7-80618-22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7). 
  16. ^ 程乃珊. "好人家"蕴含的城市精神. 東方網. 2011-11-10 [2015-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7. ^ 李墮 程磊. 上海花园洋房的升值. 生活周刊. 2003-08-20 [2015-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18. ^ 18.0 18.1 18.2 18.3 陳伊萍 欒曉娜. "绿房子"首次开放迎万人参观 延后一小时关闭. 東方網. 2014-06-15 [2015-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4). 
  19. ^ 静安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上海市文廣影視局. 2011-10-28 [2015-07-29]. [永久失效連結]
  20. ^ 王唯銘. 《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达华公寓与吴同文住宅:彻底的告别 彻底的现代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ISBN 7208120994. 
  21. ^ 優秀歷史建築銘牌
  22. ^ 此處參考了建築各層平面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