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1380年—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忱
明《三才图会》载《工部尚书周文襄公像》
明《三才图会》载《工部尚书周文襄公像》
大明工部尚书兼巡抚南直等处
籍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恂如
谥号文襄
出生洪武十三年(1380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
逝世景泰四年(1453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
亲属(子)周仁广
(孙)周海
出身
  • 永乐二年甲申科同进士出身
著作
《周易大全》、《书传大全》、《诗经大全》、《礼记大全》、《春秋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书》、《双崖诗集》

周忱是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进士,授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升刑部主事员外郎洪熙元年,迁越王府长史,以善理财知名。宣德五年,江南田赋问题严重,杨荣荐举出任工部侍郎,巡抚江南,创立平米法,总督税粮、漕运、营造等,官至工部尚书,谥文襄

生平

编辑

永乐、洪熙、宣德年间

编辑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二甲第十名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三年,明成祖朱棣选其中二十八人入文渊阁学习。周忱自陈年幼愿意入学,朱棣嘉奖其志而批准。之后升为刑部主事,再升员外郎[1]。周忱虽有经世之才,但在工部郎署中长达二十年,无人赏识,只有夏元吉认为其有奇才[2]

洪熙元年(1425年),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年初,有举荐其担任知府,而被夏元吉视为屈才。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认为地方财政非常混乱,其中以南直隶为首。光苏州就累积拖欠赋税多达八百万石,于是考虑派遣得力官员去治理。于是大学士杨荣举荐,升为工部右侍郎,巡抚南直诸府,总理税粮[3]

萧萧匹马过江干,满目饥民不可看。
十里路埋千百冢,一家人哭两三般。
犬衔骸骨形将朽,鸦啄骷髅血未干。
寄语当朝诸宰辅,铁人闻着也心酸。
周忱《赈饥诗》于宣德五年

周忱到任后,即召集父老乡亲询问拖欠赋税原因。民间均说豪强不愿自己缴纳,却征用佃农财粮,百姓因贫逃亡,于是税额更缺。周忱因此创建“平米法”,规定各府的官田、民田科均不变,田主无论大小,一律缴纳耗米,并在其基础上调整数额,多减少补。百姓因此大为方便[4]。此外,周忱发现诸县收粮并无专门机构,认为其是迟交粮额的原因。于是命各县设置囤官,负责征粮[5]

当初,朱元璋起兵征讨张士诚后,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此后并铲除当地豪强,没收其田产而称为“官田”。按照其家租籍征收税费,于是苏州府比其他各府都重[6],田租共有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租税即有二百六十二万石,百姓无法负担[7]。于是,明宣宗下诏减少“官田”田租,周忱与苏州府知府况锺计算后上报请减至七十二万石。宣德七年,江南丰收,宣宗诏令诸府县以官钞卖筹备振贷,苏州于是得米二十九万石。当时,公侯禄米、军官月俸都来自南京户部,而苏州、松江百姓转输到南京,每石均加费用六斗。周忱于是奏令各府支给,与船价米一斗,其余的五斗,通计米一共为四十万石有奇,以官钞所购,于是得米七十万余石,遂置仓贮存,称为“济农”。当时凡是在运输中有遗失部分,官方军借给与民,待秋收后再归还。而修圩、筑岸、开河、浚湖等而支出的口粮,则不用偿还官方。耕者请求借贷,必派官员进行检验其人丁与田亩后再给,于是在秋收时与粮并赋,凶年时再行赈灾。有奸顽不偿的人,以后不与贷给。之后,这些均为定制,为宣宗嘉奖。直至他离任前,江南各大郡县,孩童不知何为饥荒,而两税未曾缺欠,此均为周忱功劳[8]

当时漕运时,军民各承担一半。百姓在运输中,因为耗损巨大,往返耗时长,甚至耽误农时。周忱于是与平江伯陈瑄提议,民间运输到淮安瓜洲时,兑与卫所转运;河南于大名府小滩兑与遮洋总海运;山东则于济宁兑与军运,军运费用由百姓承担。因此漕运节省大量费用[9]。民间运往两京的粮草费用巨大。周忱于是请每束折银三分,南京则即地买纳。顺天府的百官月俸,均以持俸帖赴南京领取。米价低时,俸贴七八石,仅易银一两。他于是请重新检查官田、极贫下户的两税,并折纳金花银,使每两当米四石,于是解除京城兑俸,民间耗资甚少,而官俸却能保持常足[10]。此外,周忱还对嘉定昆山诸县的每年纳布价格的兑换、管理进行调整[11]

正统年间

编辑

正统初年,淮安、扬州遇灾年,盐业亏损。明英宗命周忱巡视,他奏令苏州诸府,拨余米一二万石抵达扬州盐场,以抵明年田租,命灶户纳盐给米。当时米价贵而盐贱,官得积盐,民得食米,于是公私大济。之后他又被命兼管松江盐课。华亭上海二县欠盐课六十三万余多,灶户均逃亡。周忱于是上疏四事,为节灶户运耗,得米三万二千余石。并效仿济农仓法,设置赡盐仓,以补缺灶户数量[12]。浙江当时欲修建五十艘大船,英宗下诏命周忱计算花费。周忱问都匠后称修建一艘须米千石,并称“成大事不宜惜费”而上奏并获得批准。之后秩满入朝,升为工部左侍郎。正统六年,命兼理湖州嘉兴二府税粮,命与刑科都给事中郭瑾负责南京刑狱[13]

周忱为人坦率、平易近人。当时,大理寺胡槩担任巡抚,用法严。而周忱则一切管理从简易方便而行,于是有人者告状使得事不成。甚至有人当着周忱面说:“公不及胡公。”周忱则以各司其职而笑答[14]。他在江南长期担任巡抚,与当地官吏百姓彼此熟悉,如同家人父子。其每次经过村落,均不带随从,且与农夫面谈仔细询问其疾苦,并为其筹谋划策。他的部下,即使是低级闲杂官吏,他也都悉心坦诚咨询并采纳。遇到有才能的官吏,如况锺及松江府知府赵豫常州府知府莫愚同知赵泰等人,均推心置腹商议策划,并尽其才能所长,于是事无不成。当时其常常到松江府考察水利,发现嘉定、上海之间沿江茂草丛生多淤流,于是疏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卫所的水流下冲走淤泥[15]。其空闲时,骑马在江边视察,看到的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巡抚[16]。其历任巡抚二十余年,朝廷委任益专。两次遇到亲丧,均起复视事。周忱于是更加勤劳,看到利害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听[17]

周忱当初欲减免松江官田赋税,而按照民田起算。户部尚书郭资、礼部尚书胡濙奏其变乱已成定法,请下罪周忱,宣宗则狠狠批评郭资等人。周忱还上书:“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百五十顷,其中水草茂盛,虫蜢多生其中。请招募百姓开垦,可以提高国家赋税并消除虫灾。”此外他还建议取消已没入长江的农田赋税,而宜多征豪强田租。均报批准。此外,周忱还修建学校、先贤祠墓、桥梁道路,及崇饰寺观等[18]。正统九年,给事中李素等人弹劾周忱擅自改变定制与赋税,周忱则上疏自辩。英宗以余米既为公用,不予追问。当时有尹崇礼者,上奏妄称周忱不当多征耗米,于是周忱改变的赋税均被撤销,而民无所赖,纷称不便。周忱再上奏请治尹崇礼罪,而其变法得以实施。同年,其任满,当进户部尚书[19]。后因“浙江、江西、苏松人不得任户部官员”为由[20],改任工部尚书,仍担任巡抚[21]

景泰年间

编辑

景泰元年,溧阳民彭守学等人屡次上奏攻击周忱,户部于是派遣御史李鉴等赶往各县核查。二年,给事中金达等亦上奏,于是召周忱还朝。之后言官纷纷交相弹劾周忱,并请加罪。明景帝知其贤德,且朝廷大臣均多数愿意支持他,但景帝仍令其致仕[22]。然而当时,提到善于管理财政的人,没有人能超过周忱。其治理以爱民为本。每年征收剩余粮食,均还于百姓命其努力种植。其法令张弛有度并为变通。各府剩余米粮,一些多至不可数,可使公私饶足,施及外郡。景泰初年,江北有大饥荒,都御史王竑跟从周忱贷米三万石,来年秋收,获得十万石收成[23]

周忱为人机警,钱粮仓库数量巨大,其均能计算无遗。他曾暗下记录天气情况,某日有人称在江中遇到大风丢失米粮,周忱则指出该日无风,此人听后惊服。有奸民作乱重新就旧案重提,周忱则称:“事已判决,你岂敢欺骗我?”土木之变后,当时朝议是否焚烧通州粮仓,以避免瓦剌军占领获得。周忱则称其仓米达百万石,可以用来作为京军的一年兵饷,可派士兵自取。后于谦采纳其计。不久,景帝下诏命其急造数百万盔甲,周忱认为镀铁太费,改用浇锡,于是数日完成任务[24]

周忱既被弹劾致仕,景帝命李敏代任。户部自此把其积余米作为公赋,于是储备渐少。之后江南有饥荒,路上饿死人随处可见,而课税如旧。百姓日益思念周忱,于是在各处建生祠祭祀。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周忱去世,谥文襄[2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史》(卷153):“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2. ^ 明史》(卷153):“忱有经世才,浮沈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
  3. ^ 明史》(卷153):“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4. ^ 明史》(卷153):“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讫事,有司类收上之部。民大便。”
  5. ^ 明史》(卷153):“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置拨运、纲运二簿。拨运记支拨起运之数,预计所运京师、通州诸仓耗,以次定支。纲运听其填注剥浅诸费,归以偿之。支拨羡余,存贮在仓,曰“余米”。次年余多则加六征,又次年加五征。”
  6. ^ 明史》(卷78):“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视他方倍蓰,亩税有二三石者。大抵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洪武十三年命户部裁其额,亩科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减十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者俱止征三斗五升,其以下者仍旧。时苏州一府,秋粮二百七十四万六千余石,自民粮十五万石外,皆官田粮。”
  7. ^ 明史》(卷153):“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
  8. ^ 明史》(卷153):“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锺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七年,江南大稔,诏令诸府县以官钞平籴备振贷,苏州遂得米二十九万石。故时公侯禄米、军官月俸皆支于南户部。苏、松民转输南京者,石加费六斗。忱奏令就各府支给,与船价米一斗,所余五斗,通计米四十万石有奇,并官钞所籴,共得米七十万余石,遂置仓贮之,名曰“济农”。振贷之外,岁有余羡。凡纲运、风漂、盗夺者,皆借给于此,秋成,抵数还官。其修圩、筑岸、开河、浚湖所支口粮,不责偿。耕者借贷,必验中下事力及田多寡给之,秋与粮并赋,凶岁再振。其奸顽不偿者,后不复给。定为条约以闻。帝嘉奖之。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忱之力也。”
  9. ^ 明史》(卷153):“时漕运,军民相半。军船给之官,民则僦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忱与平江伯陈瑄议,民运至淮安或瓜洲水次交兑,漕军运抵通州。淮安石加五斗,瓜洲又益五升。其附近并南京军未过江者,即仓交兑,加与过江米二斗。衬垫芦席,与折米五合。兑军或后期阻风,则令州县支赢米。设廒于瓜洲水次,迁米贮之,量支余米给守者。由是漕费大省。”
  10. ^ 明史》(卷153):“民间马草岁运两京,劳费不訾。忱请每束折银三分,南京则轻赍即地买纳。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赴领南京。米贱时,俸贴七八石,仅易银一两。忱请检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兑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
  11. ^ 明史》(卷153):“嘉定、昆山诸县岁纳布,疋重三斤抵粮一石。比解,以缕粗见斥者十八九。忱言:“布缕细必轻,然价益高。今既贵重,势不容细。乞自今不拘轻重,务取长广如式。”从之。各郡驿马及一切供帐,旧皆领于马头。有耗损,则马头横科补买。忱令田亩出米升九合,与秋粮俱征,验马上中下直给米。”
  12. ^ 明史》(卷153):“正统初,淮、扬灾,盐课亏,敕忱巡视。奏令苏州诸府,拨余米一二万石连扬州盐场,听抵明年田租,灶户得纳盐给米。时米贵盐贱,官得积盐,民得食米,公私大济。寻敕兼理松江盐课。华亭、上海二县逋课至六十三万余引,灶丁逃亡。忱谓田赋宜养农夫,盐课宜养灶丁。因上便宜四事,命速行之。忱为节灶户运耗,得米三万二千余石。亦仿济农仓法,置赡盐仓,益补逃亡缺额。由是盐课大殖。”
  13. ^ 明史》(卷153):“浙江当造海船五十艘,下忱计度。忱召问都匠,言一艘须米千石。忱以成大事不宜惜费,第减二十石,奏于朝,竟得报可。以九载秩满,进左侍郎。六年命兼理湖州、嘉兴二府税粮,又命同刑科都给事中郭瑾录南京刑狱。”
  14. ^ 明史》(卷153):“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槩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
  15. ^ 明史》(卷153):“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如况锺及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同知赵泰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
  16. ^ 明史》(卷153):“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17. ^ 明史》(卷153):“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复视事。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
  18. ^ 明史》(卷153):“初,欲减松江官田额,依民田起科。户部郭资、胡濙奏其变乱成法,请罪之,宣宗切责资等。忱尝言:“吴淞江畔有沙涂柴场百五十顷,水草茂盛,虫蜢多生其中。请募民开垦,可以足国课,消虫灾。”又言:“丹徒、丹阳二县田没入江者,赋尚未除。国初蠲税之家,其田多并于富室,宜征其租,没于江者除之,则额不亏而贫富均。无锡官田赋白米太重,请改征租米。”悉报可。其因灾荒请蠲贷,及所陈他利病无算。小者用便宜行之,无所顾虑。久之见财赋充溢,益务广大。修葺廨舍学校、先贤祠墓、桥梁道路,及崇饰寺观,赠遗中朝官,资饷过客,无稍吝惜。胥吏渔蠹其中,亦不甚訾省。以故屡召人言。”
  19. ^ 明史》(卷153):“九年,给事中李素等劾忱妄意变更,专擅科敛。忱上章自诉。帝以余米既为公用,置不问。先是,奸民尹崇礼欲挠忱法,奏忱不当多征耗米,请究问仓库主者,忱因罢前法。既而两税复逋,民无所赖,咸称不便。忱乃奏按崇礼罪,举行前法如故。再以九载满,进户部尚书。”
  20. ^ 明会典》:“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松人。”“凡江西、浙江、苏松吏,洪武二十六年奏准不许于户部内用。”、《明史·职官志》:“(洪武)二十六年,令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
  21. ^ 明史》(卷153):“寻以江西人不得官户部,乃改工部,仍巡抚。”
  22. ^ 明史》(卷153):“景泰元年,溧阳民彭守学复讦忱如崇礼言,户部遂请遣御史李鉴等往诸郡稽核。明年又以给事中金达言,召忱还朝。忱乃自陈:“臣未任事之先,诸郡税粮无岁不逋。自臣莅任,设法刬弊,节省浮费,于是岁无逋租,更积赢羡。凡向之公用所须、科取诸民者,悉于余米随时支给。或振贷未还,遇赦宥免,或未估时值,低昂不一。缘奉宣宗皇帝并太上皇敕谕,许臣便宜行事,以此支用不复具闻。致守学讦奏,户部遣官追征,实臣出纳不谨,死有余罪。”礼部尚书杨宁言:“妄费罪乃在忱,今估计余值,悉征于民间,至有弃家逃窜者,乞将正统以前者免追。”诏许之,召鉴等还。既而言官犹交章劾忱,请正其罪。景帝素知忱贤,大臣亦多保持之,但令致仕。”
  23. ^ 明史》(卷153):“然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其治以爱民为本。济农仓之设也,虽与民为期约,至时多不追取。每岁征收毕,逾正月中旬,辄下檄放粮,曰:“此百姓纳与朝廷剩数,今还与百姓用之,努力种朝廷田,秋间又纳朝廷税也。”其所弛张变通,皆可为后法。诸府余米,数多至不可校,公私饶足,施及外郡。景泰初,江北大饥,都御史王竑从忱贷米三万石。忱为计至来年麦熟,以十万石畀之。”
  24. ^ 明史》(卷153):“性机警。钱谷钜万,一屈指无遗算。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忱曰:“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三殿重建,诏征牛胶万斤,为彩绘用。忱适赴京,言库贮牛皮,岁久朽腐,请出煎胶,俟归市皮偿库。土木之变,当国者议,欲焚通州仓,绝寇资。忱适议事至,言仓米数百万,可充京军一岁饷,令自往取,则立尽,何至遂付煨烬。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25. ^ 明史》(卷153):“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堇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享寿七十三岁。谥文襄。”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