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
呼唛或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ᠬᠥᠭᠡᠮᠡᠢ,鲍培转写:kögemei,西里尔字母:хөөмий,意为“咽喉”)是一种典型运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泛音唱法、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复音唱法,歌者能在一个持续的低音之上,同时唱出另一个像口哨声的高音),被蒙古族、图瓦人和位于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布里亚特人、通古斯人及楚科奇人应用在民俗音乐。另外,西藏喇嘛念经的唱法引进了假声带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类似于蒙古的喉音唱法。
蒙古族喉音唱法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 |
分类 | 传统音乐 |
序号 | 35 |
编号项目 | II-4 |
登录 | 2006年 |
中国蒙古族与蒙古国的喉音唱法分别于2009年、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
特征
编辑不同地方的喉音唱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位于戈壁沙漠居民的喉音唱法听起来也比较干涩,但位于草原居民的喉音唱法则比较和润。 在蒙古语中呼唛、呼麦是喉头的意思。
呼唛可以既用来描述图瓦人民间音乐的喉声唱法特性中的一个风格(有些类似在电子琴伴奏下的低音哼唱),又用于描述所有的图瓦人喉声唱法风格(从地震般的隆隆声到带着拍子的中音,以及各种形式的高音)。所有图瓦的喉声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状来产生泛音,同声带的发声共鸣,从而可以同时唱出多个音高的泛音。 [2]
主要曲目
编辑喉音唱法的曲目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如下:
- 《MY TUVA》(图瓦呼唛)
- 《Big River》(图瓦呼唛)
- 《Tuva Groove》(图瓦呼唛)
- 《Good Horses》(图瓦呼唛)
- 《Ondar Girls》(图瓦呼唛)
- 《Alash》(图瓦呼唛)
- 《满都拉汗颂》(蒙古呼唛)
- 《四座山》(蒙古呼唛)
- 《成吉思汗颂》(蒙古呼唛)
- 《阿勒泰颂》(蒙古呼唛)
- 《额布河流水》(蒙古呼唛)
- 《布谷鸟》(蒙古呼唛)
- 《黑走熊》(蒙古呼唛)
- 《四岁的海骝马》(蒙古呼唛)
- 《Edjin Duun》(卡尔梅克呼唛)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喉歌者说:图瓦8年
- 长调与呼麦
- 陈自明的《一个人能同时唱两个声部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泛音唱法的物理原理
- Deep In the Heart of Tuv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Throat Singers of Tuv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ebsite of "Tyva Kyzy", women's group in Tyva that performs all styles of Tyvan throat-sing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s, music samples)
- Audio samples of throat-sing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关于蒙古族呼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