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起事是一场发生于南齐永明三年(485年)至永明四年(486年)的人民起事,因《南齐书》中有称唐㝢之为“白贼”[1],故亦有称白贼之乱,但白贼意义有不同解读,一说是因为有遭却籍的侨姓“白籍者”参与而得名[2];另一说为指白丁为贼之意[3];再一说为白贼仅是行劫掠之盗贼的意思,与白劫同义[4]。起事影响范围仅及会稽郡及吴郡部分辖县,亦很快被平息,但因其群众的主要成分为三吴却籍者,其中涉及南朝土断及检籍的问题。

人物背景

编辑

唐㝢之(?—486年),现代中文输入问题而多见为唐寓之南齐吴郡富阳县(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但侨居于同郡的桐庐县(今浙江桐庐西)。唐㝢之家族世代都是相墓的风水师,本人亦承继家业。他后来宣称其家墓地有王气,更在山中寻获金印,以此鼓动其他人和他一同起事叛齐。

起事始末

编辑

背景

编辑

西晋末年华北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南逃以避战祸。东晋朝廷为安置该等难民而于华南设立了一些侨州郡县让他们暂时居住,待收复北方领土后才让他们迁回,并获得侨居免徭役、赋税等特别优待。随后东晋朝廷偏安一隅,无力恢复西晋全境,该批北方难民亦因此于华南落地生根。东晋及其后的刘宋朝廷为了增加可征召人口及课税户,曾多次实行土断,即将一些地区内的北方侨民从临时性质的“白籍”转为永久性质的“黄籍”,并且将户籍转在当地,从而失去侨居身份[5]。如此重整户籍行动产生了大量的新黄籍人口,但因为部分出身北方侨民的高门士族人士长期免于土断并享有免于徭役的特权,士族之佃农荫户及伤残者亦能免于课税及徭役,导致一些人贿赂官员伪作黄籍纪录,包括伪称为有官爵的士族之后裔、佃客、冒认伤残甚至谎报自己已死、出家或逃亡。齐高帝在登位后决心整顿户籍,遂在建元二年(480年)命令黄门郎虞玩之及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户籍[6][2],虞玩之上表讲述了其时黄籍记录存在的问题,提议由地方层面解决伪造记录,继位的齐武帝根据其建议设立板籍官(校籍官),置令史,并定下每人每天要查核出伪冒纪录的最低限额以防官吏怠职。[7]

在检籍实行之下,被查到户籍有问题的人会被“却籍”,即从拥有特权的户籍纪录中删掉。可是,专责部门处理不但没法遏止官民贪贿伪造的情况,更助长贿赂敲诈之事,黄籍记录反倒更为混乱,甚至有官吏将本身没问题的户籍记录篡改以应付每天限额,造成“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的情况。领军外监吕文度更进一步推动遭却籍者须流放到边戍地区,致令有大量却籍者被强徙至淮河地区多年,另外有人则逃亡以避免被抓到边戍;甚至有官吏借检籍为由施行连作酷法连年维持的检籍措施遂令百姓怨气大增[8][2][9]

经过

编辑

唐㝢之在永明三年(485年)冬季时成功聚集到四百人,正式起兵。他先在新城(今浙江富阳区内)阻断河道交通,并且派部众进类近各县,新城令陆赤奋及桐庐令王天愍都弃县逃走,接着唐㝢之更攻陷富阳县。当时会稽太守王敬则正出赴京师,会稽郡丞张思祖就派了孔矜王万岁张繇等带着将吏及白丁前去防卫郡辖的永兴县等十县;吴郡太守沈文季亦派了兵增援钱塘县。不过,唐㝢之进攻钱唐时还是击败了在小山抵抗的钱塘令刘彪及队主张玕,并成攻渡过钱塘江登岸,焚烧钱唐城邑,逼得刘彪弃县逃走。在沈文季出动吴县、嘉兴县、海盐县及盐官县四地的民丁救援钱唐之际,唐㝢之分兵进袭各县,盐官令萧元蔚诸暨陵琚都出走,余杭乐琰亦战败弃县出奔。

永明四年(486年)春季,唐㝢之在钱唐县称帝,建立“吴国”,改元兴平,置太子,以新城县为其宫、钱塘县为太子宫。那时三吴地区的却籍者都去投奔唐㝢之,令其部众大增至三万,又以弟弟唐绍之为扬州刺史、钱唐县富人柯隆为尚书仆射、中书舍人、领太官令。后柯隆再献数千口铜铁原料给唐㝢之制作武器,唐㝢之加授柯隆领尚方令。同时唐㝢之亦继续派兵扩张,其中部将高道度更攻陷了东阳郡,东阳太守萧崇之及长山令刘国重都战死。不过唐㝢之任命的会太守孙泓在浦阳江遭到张思祖所派的浃口戍主汤休武击败;而在建康的齐武帝也派了数千禁军和数百匹战马前往讨伐,因唐㝢之部众未见过马,讨伐部队在钱塘一战溃敌,唐㝢之被捕处死,所占各县都被收复。[10][9]

影响

编辑
  • 禁军平乱期间曾经大肆抄掠当地百姓,齐武帝得知后在大军凯旋后便将军主前军将军陈天福处死、左军将军刘明彻免官削爵并流放东冶县。陈天福本是武帝宠信的将领,这番操作造成朝野内外一番整肃[11]
  • 事件平定后基本上当时和唐㝢之起事的人民都不被问罪,不过后来齐武帝想修筑建康附近的白下城,苦于招集役男,刘系宗反促成徽召之前与唐㝢之起事的人修城以作惩罚[1]
  • 唐㝢之起事正值检籍浪潮令民怨上升之际爆发,其中三吴地区的却籍者计有三万站到唐㝢之一方。乱事平定后虽然检籍工作依旧,但民怨仍继续累积,其祸于顾宪之在永明六年(488年)的上表中亦有所述[12]。为了平息民怨,齐武帝终在永明八年(490年)下令对政策作出调整,宋昇明时代以前所作的户籍纪录恢复有效,之前因检籍而流放的人都获准回家[7]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南齐书·刘系宗传》:四年,白贼唐㝢之起,宿卫兵东讨,遣系宗随军慰劳,遍至遭贼郡县。百姓被驱逼者,悉无所问,还复民伍。系宗还,上曰:“此段有征无战,以时平荡,百姓安怗,甚快也。”赐系宗钱帛。上欲脩治白下城,难于动役。系宗启谪役东民丁随㝢之为逆者,上从之。
  2. ^ 2.0 2.1 2.2 王, 仲荦. 魏晉南北朝史 上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34-438. ISBN 7-208-00132-4. 
  3. ^ 舒, 明. 略论“ 土断” 与“ 却籍” 的成败及其原因. 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2): 52–62. 
  4. ^ 滑, 裕. 唐㝢之“白贼”新释.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 37 (11): 9–12. 
  5. ^ 万, 绳南.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 中华民国台北市: 云龙出版社. 1983: 183-87. ISBN 986-7938-02-X. 
  6. ^ 万, 绳南.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 中华民国台北市: 云龙出版社. 1994: 257-261. ISBN 986-7938-02-X. 
  7. ^ 7.0 7.1 《南齐书·虞玩之传》:上省玩之表,纳之。乃别置板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以防懈怠。于是货赂因缘,籍注虽正,犹强推却,以充程限。至世祖永明八年,谪巧者戍缘淮各十年,百姓怨望。世祖乃诏曰:“夫简贵贱,辨尊卑者,莫不取信于黄籍。岂有假器滥荣,窃服非分。故所以澄革虚妄,式允旧章。然衅起前代,过非近失,既往之諐,不足追咎。自宋昇明以前,皆听复注。其有谪役边疆,各许还本。此后有犯,严加翦治。”
  8.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初,太祖命黄门郎虞玩之等检定黄籍。上即位,别立校藉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既连年不已,民愁怨不安。外监会稽吕文度启上,籍被却者悉充远戍,民多逃亡避罪。富阳民唐寓之因以妖术惑众作乱,攻陷富阳,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
  9. ^ 9.0 9.1 《南史·卷77》:文度既见委用,大纳财贿,广开宅宇,盛起土山,奇禽怪树,皆聚其中,后房罗绮,王侯不能及。又启上籍被却者悉充远戍,百姓嗟怨,或逃亡避咎。富阳人唐㝢之因此聚党为乱,鼓行而东,乃于钱唐县僭号,以新城戍为伪宫,以钱唐县为伪太子宫,置百官皆备。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窃称吴国,伪年号兴平。其源始于虞玩之,而成于文度,事见虞玩之传。
  10. ^ 《南齐书·沈文季传》:是时连年检籍,百姓怨望。富阳人唐㝢之侨居桐庐,父祖相传图墓为业。㝢之之自云其家墓有王气,山中得金印,转相诳惑。三年冬,㝢之聚党四百人,于新城水断商旅,党与分布近县。新城令陆赤奋、桐庐令王天愍弃县走。㝢之向富阳,抄略人民,县令何洵告鱼浦子逻主从系公,发鱼浦村男丁防县。永兴遣西陵戍主夏侯昙羡率将吏及戍左右埭界人起兵赴救。㝢之遂陷富阳。会稽郡丞张思祖遣台使孔矜、王万岁、张繇等配以器仗将吏白丁,防卫永兴等十属。文季亦遣器仗将吏救援钱塘。㝢之至钱塘,钱塘令刘彪、戍主聂僧贵遣队主张玕于小山拒之,力不敌,战败。㝢之进抑浦登岸,焚郭邑,彪弃县走。文季又发吴、嘉兴、海盐、盐官民丁救之。贼分兵出诸县,盐官令萧元蔚、诸暨令陵琚之并逃走,余杭令乐琰战败乃奔。是春,㝢之于钱塘僭号,置太子,以新城戍为天子宫,县廨为太子宫。弟绍之为扬州刺史。钱塘富人柯隆为尚书仆射、中书舍人,领太官令。献铤数千口为宇之作仗,加领尚方令。分遣其党高道度徐寇东阳,东阳太守萧崇之、长山令刘国重拒战见害。崇之字茂敬,太祖族弟。至是临难,贞正果烈。追赠冠军将军,太守如故。贼遂据郡。又遣伪会稽太守孙泓取山阴,时会稽太守王敬则朝正,故㝢之谓乘虚可袭。泓至浦阳江,郡丞张思祖遣浃口戍主汤休武拒战,大破之。上在乐游苑,闻㝢之贼,谓豫章王嶷曰:“宋明初,九州同反,鼠辈但作,看萧公雷汝头。”遣禁兵数千人,马数百匹东讨。贼众乌合,畏马。官军至钱塘,一战便散,禽斩㝢之,进兵平诸郡县
  11. ^ 《南齐书·沈文季传》台军乘胜,百姓颇被抄夺。军还,上闻之,收军主前军将军陈天福弃市,左军将军中宿县子刘明彻免官削爵付东冶。天福,上宠将也,既伏诛,内外莫不震肃。天福善马槊,至今诸将法之。
  12. ^ 《南齐书·卷四十六·陆慧晓传附顾宪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