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7轰炸机

(重定向自堪培拉轰炸机

马丁B-57堪培拉轰炸机(英语:Martin B-57 Canberra)是美国制的双喷射发动机战术轰炸机及高空侦察机,于1953年进入美国空军服役。B-57为英国电气公司制堪培拉式轰炸机英语English Electric Canberra授权在美国制造的版本,但格伦马丁公司在原本堪培拉轰炸机的基础上亦做出许多重大的更动,并由此发展出许多非常特别的衍生型。

B-57堪培拉
正飞过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海湾的一架B-57A堪培拉轰炸机
类型 轰炸机
制造商 格伦·L·马丁公司
首飞 1953年6月20日
起役日期 1954年
退役日期 1985年
状态 退役(NASA仍在操作两架WB-57F[1]
主要用户 美国空军
巴基斯坦空军
中华民国空军
制造数量 403
发展自 英国堪培拉轰炸机英语English Electric Canberra
衍生型 RB-57F英语Martin/General Dynamics RB-57F Canberra

发展过程

编辑

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时,美国空军赫然发现他们竟缺乏一种可全天候操作,用于战场阻绝的轰炸机。A-26轰炸机虽然堪担大任,但他的数量太少且仅能在天气良好时执行任务。因此,1950年9月16日,美国空军正式向外要求生产一款最大速度可达630哩/小时,最大作战高度40,000呎,及作战半径1,150哩的喷射轰炸机。同时,美国空军也要求这架轰炸机也必须俱备全天候操作能力,并且能担任侦照的任务。为了要加速获得此种新式轰炸机,美国空军亦要求此计划案必须发展自已存在之机型。由于需求孔急,美国空军亦考虑直接引进外国已经操作之机种以尽速的取得可用之轰炸机。因此,除了马丁公司的XB-51之外,加拿大CF-100英语Avro Canada CF-100 Canuck以及英国的堪培拉型轰炸机也在考虑的范围之中。

1951年2月,一架英国制的堪培拉B.2轰炸机飞抵美国好让美国空军进行评估。这架堪培拉也因此成为了第一架不中停加油而飞越大西洋的喷射机。2月26日这架堪培拉开始与马丁公司的XB-51一起进行评估,并且显示其性能各方面皆优于XB-51型轻轰炸机。同年5月25日,美国空军便正式宣布英国的堪培拉为此次竞标的胜出者。

 
RB-57B启动时所发出的大量黑烟

但不幸的是,英国电器当时的生产线正为了满足英国皇家空军的需求而满载中,因此无法为美国生产额外的堪培拉轰炸机。所以堪培拉轰炸机的生产任务最后由格伦马丁公司取得授权,在美国本土设立生产线制造,并编号为B-57。B-57A大致上与堪培拉B.2相仿,但更换了更为有力的发动机,增加了翼尖油箱,引进了XB-51所使用的炸弹舱门设计,并在座舱设计及座舱罩造型有些许改变。除此之外,机组成员数亦减为两人,并增加发动机整流罩上的冷却用开口数目[2]

第一架量产的B-57A于1953年7月20日试飞,一个月后即由空军接收。自1953年到1957年期间,格伦马丁公司一共生产了403架各型的B-57轰炸与侦查机。

衍生型号

编辑
 
美国空军B-57投掷750lb炸弹
 
NASA所拥有的WB-57F
B-57A
第一种授权制造的B-57轰炸机,一共生产了8架。
B-57B
改进量产型,共202架。
B-57C
教练型,共38架。
B-57E
拖靶机型,共生产68架。
B-57G
改装自B-57,加装了红外线及电视系统作为夜间攻击之用;亦能导引激光导引炸弹。共改装了16架。
EB-57A
由RB-57A所改装的电子作战机
EB-57B
由B-57B所改装的电子作战机。
EB-57D
由RB-57D所改装的电子作战机。
EB-57E
由RB-57E所改装的电子作战机。
RB-57A
侦照型,相机安装于炸弹舱中,共67架。
1958年2月18日,中华民国空军赵广华上尉驾驶RB-57A型于青岛上空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舒积成驾驶的歼-5型战斗机击落。[3][4][5]
RB-57B
由B-57B修改而成的侦照机。
RB-57D
高空战略侦查机版本。采用J57-P-9发动机英语Pratt & Whitney J57。翼展延长为32米,共生产20架。
1959年10月7日,中华民国空军王英钦上尉驾驶该型机于北京上空遭SA-2导弹击落[6]
RB-57E
越战期间由B-57E改装的全天候侦查机,共改装六架。
RB-57F
由通用动力所发展的高空战略侦查机,改用TF-33型涡扇发动机,翼展延伸至122呎,1963年首次飞行,共生产21架。
WB-57D
作为核弹空中粒子收集的气象观测机。
WB-57F
高空气象观察机,目前仍有两架交由NASA操作之中,是全世界最后可以飞行的两架B-57型飞机。

技术规格(B-57B)

编辑
 
B/C model, 3-view

参考资料:Quest for Performance,[7] Jet Bombers.[8]

基本信息

  • 机组:2 (纵列式驾驶舱;前为飞行员、后为领航员 )
  • 长度:65英尺6英寸(19.96米)
  • 翼展:64英尺0英寸(19.51米)
  • 高度:14英尺10英寸(4.52米)
  • 机翼面积:960平方英尺(89平方米)
  • 空重:27,090英磅(12,288千克)
  • 总重:40,345英磅(18,300千克)
  • 最大起飞重量:53,720英磅(24,367千克)
  • 零升力阻力系数英语Zero-lift drag coefficient : 0.0119
  • 阻力面积(Drag area) :11.45 ft2 (1.06 m2)
  • 展弦比 :4.27
  • 发动机:2台Wright J65-W-5英语Wright J65涡轮喷射引擎,每台7,220英磅力(32.1千牛顿)推力

性能

  • 最大速度:598英里每小时(962千米每小时;520节)at 2,500 ft (760 m)
  • 最大速度:0.79马赫
  • 巡航速度:476英里每小时(766千米每小时;414节)
  • 失速速度:124英里每小时(200千米每小时;108节)
  • 战斗航程:950英里(826海里;1,529千米)with 5,250 lb (2,380 kg) of bombs
  • 转场航程:2,720英里(2,364海里;4,377千米)
  • 升限:45,100英尺(13,700米)
  • 爬升率:6,180英尺每分钟(31.4米每秒)
  • 翼载:42英磅每平方英尺(210千克每平方米)
  • 推重比0.36
  • 升阻比 : 15.0

武器

  • 机枪:4× 20 毫米口径 M39机炮,每门备弹 290 发
  • 炸弹:
    • 4,500 lb (2,000 kg) ,内藏弹舱挂弹重量,包括战术核弹。
    • 2,800 lb (1,300 kg) ,四个外部挂载硬点, 包括非导引火箭。

航电

  • APW-11 Bombing Air Radar Guidance System
  • 萧兰英语SHORAN电子导航和轰炸系统
  • APS-54 Radar Warning Receiver


作战使用

编辑

中华民国空军

编辑

1956年7月,美国政府同意提供两架RB-57A-1高空侦察机给国军使用,编号5641、5642机。该型通过拆除设备,比RB-57A轻了1.5吨,升限提高到了16700米以上,可同温层巡航,续航时间长达7个小时。1956年11月,国军派出了卢锡良、林佐时、张育保、赵广华、金懋昶和王英钦六人赴美培训,1957年5月返台。1957年9月,两机从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飞抵台湾桃园机场,移交给空军第五联队第六大队第4混合中队。1957年12月6号,首次由卢锡良驾机侦察海南岛,解放军最先进的歼五战斗机的动升限不够,无法有效拦截。1958年2月18号正月初一早上,赵广华上尉(1928.10.13生,空军军官学校第30期)驾驶5642号RB-57A-1从桃园机场起飞,在山东省日照县飞入大陆,遭到海航第4师第10团的战备值班的中队长胡春生和飞行员舒积成驾驶的歼五双机从青岛升空拦截,在15500米高空击落该侦察机,坠入青岛崂山千里岩田横岛附近浅海,赵广华未跳伞。[9]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在同温层(大于12000米高空)的开火战斗。舒积成因功由少尉晋升中尉。

1959年,美国政府向国军移交两架RB-57D侦察机,以替代A型侦察机。1959年1月14日至6月初,国军RB-57D高空侦察机17次入大陆内地侦察。6月下旬又两次进入京津上空侦察如入无人之境。195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对空导弹第2营(后被授予“英雄二营”荣誉称号)在北京市东南郊张家湾镇上空用S-75地对空导弹击落王英钦上尉驾驶的5643号RB-57D侦察机,残骸坠落在通县东南河西务镇附近,成为全世界地对空导弹首个战斗击落记录。

参考资料

编辑
Notes
  1.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SA. Retrieved: 5 July 2010.
  2. ^ "Pivoting Bomb-bay Door Permits Accurate Drops at High-Spee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opular Mechanics, February 1954, p. 126.
  3. ^ 唐飞. 08「乾坤一鏡」-空軍照相偵察機部隊史(四).pdf (PDF). [2021-06-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6-26). 
  4. ^ 存档副本.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5. ^ 存档副本.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 ^ 存档副本.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7. ^ Loftin, LK, Jr. "NASA SP-468: Quest for Performanc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ircraf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ASA. Retrieved: 5 July 2010.
  8. ^ Gunston and Gilchrist 1993, p. 155.
  9. ^ 林虎:《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新中国20年国土防空作战回顾》,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版,ISBN: 9787506541671
Bibliography
  • Anderton, David A. BofAeE, AFAIA. "Martin B-57 Night Intruders & General Dynamics RB-57F". Aircraft in Profile, Volume 14. Windsor, Berkshire, UK: Profile Publications Ltd., 1974, pp. 1–25. ISBN 0-85383-023-1.
  • Drendel, Lou. Air War over Southeast Asia, Vol 1, 1962–1966. Carrolton, Texas: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Inc, 1982. ISBN 0-89747-134-2.
  • Hobson, Chris. Vietnam Air Losses, USAF/Navy/Marine, Fixed Wing Aircraft Losses in Southeast 1961-1973. North Branch, Minnesota: Specialty Press, 2001. ISBN 1-8578-0115-6.
  • Jones, Barry. "A Nice Little Earner". Aeroplane, Volume 34, Number 10, October 2006.
  • Knaack, Marcelle Size. Encyclopedia of U.S. Air Force Aircraft and Missile Systems: Volume II: Post-World War II Bombers, 1945–1973.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1988. ISBN 0-16-002260-6.
  • Mesko, Jim. VNAF, South Vietnamese Air Force 1945–1975. Carrolton, Texas: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Inc, 1987. ISBN 0-89747-193-8.
  • Mikesh, Robert. "Buy British, Fly American." Wings, October 1977.
  • Mikesh, Robert C. "Martin B-57 Canberra. The Complete Record". Atglen, Pennsylvania: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5. ISBN 0-88740-661-0.
  • Pfau, Richard A. and William H. Greenhalgh, Jr. FM B-57G – Tropic Moon III 1967–1972.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Headquarters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78.
  • Smith, Mark E. USAF Reconnaissance in South East Asia(1961–66).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Headquarters, Pacific Air Force,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