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 (北魏)

(重定向自大乘教

大乘教,是北魏政权辖下冀州地区僧人法庆在当地以宗教名义聚众叛乱之名号。

名称及其他大乘教 编辑

法庆自大乘,故其领导之民变组织被称为大乘教

北魏大乘教与明朝大乘教并无直接联系,但北魏大乘教导致了弥勒教的产生,弥勒教在末正式融入白莲教;明朝之大乘教最终也融入白莲教。中国民间对弥勒佛的崇拜和以其为名义的民变自南北朝后间断发生,因此,明朝大乘教和鸡足山大乘教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认为与北魏大乘教有关联。

发展过程 编辑

北魏政权所辖地区,佛教十分流行,但僧人之间政治经济地位差异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斗争。政权领导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同时,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另一些僧侣却公开破坏寺院和经卷并聚众进行武装叛乱。延兴三年(473年)沙门慧隐反叛当局。太和五年(481年)沙门法秀于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但更多参与者是平民和奴隶。太和十四年(490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占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事变往往是宗教异端,总是遭北魏政权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大乘教民变。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人李归伯支持下,率领当地群众于武邑郡阜城举事。法庆称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并自大乘,自称“新佛”,并创造所谓“大乘佛”之概念;所谓“新佛”是引用佛经(参看《弥勒下生经》)“弥勒下生成佛”论述,“弥勒佛取代释迦牟尼佛下凡救世”等思想同时出现,也同时违反佛教之戒杀原则,力倡“杀人作乱”,认为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者为十住菩萨,并四处破坏寺院、斩杀僧人、焚烧佛教经卷和雕像,又制造会使服用者神智异常的药物给人服用,促使有父子兄弟等关系者互相残杀。[1][2] 举事群众攻占阜城,杀死县令,于煮枣城大败地区军队,斩杀乐陵太守崔伯𬴊,又围困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并攻占当地政府所在地。举事群众规模同时快速扩大至五万多人。延昌四年九月十四日,举事群众被北魏政权击败,领导者被捕捉并杀死,群众亦遭屠杀,也有侥幸逃脱者越过漳水进入瀛州熙平二年(517年)正月,又有残余群众突然进入瀛州政府所在地赵都军城焚烧政府建筑,但最终遭镇压。

大乘教起义延续近两年,地区包括冀州、瀛州之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是北魏时期与宗教相关民变中规模最大者。此后,以弥勒佛降临世间为名义的民变在数百年间断发生。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魏書 (四庫全書本)/卷019上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中文). 
  2. ^ 魏書/卷19上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