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郡

中国古代的郡

平原郡,中国古代郡、国名。西汉置。原属济北国。其地大致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中部、南部以及惠民县阳信县一带。

建置沿革 编辑

西汉 编辑

汉景帝武帝之际[1],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济北王子侯国安阳、羽,属平原郡。其后割平原郡北部数县属勃海郡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徙陈留郡富平侯国于厌次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平原郡领十九县:平原县、鬲县、高唐县、重丘县、平昌侯国、羽侯国、般县、乐陵县、祝阿县、瑗县、阿阳县、漯阴县、朸县[2]、富平侯国、安悳县[3]、合阳侯国、楼虚侯国[4]、龙额侯国、安侯国。郡治在平原县,都尉治所在乐陵县。隶属于青州刺史部。

东汉 编辑

王莽改平原为河平。两汉之际,平原郡为张步所据。东汉初,省并重丘、羽、瑗、阿阳、朸、合阳、楼虚、龙额、安等九县。朝阳县由济南郡来属,后改名为东朝阳县。光武帝章帝时,祝阿、安德、东朝阳、西平昌、漯阴五县两次改属济南,其后又两次还属平原。汉明帝时改富平侯国为厌次侯国。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封和帝兄刘胜为平原王,置平原国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平原国除为郡。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平原郡领平原、高唐、般、鬲侯国、祝阿、乐陵、湿阴、安德侯国、厌次侯国、西平昌十县,[5]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复置平原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平原国除为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分平原郡、乐安郡与勃海郡数县置乐陵郡。平原郡之乐陵、厌次两县改属乐陵郡。

东汉平原王 编辑

刘翼 编辑

刘翼(?-?)为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其母赵氏汉桓帝刘志的父亲,东汉第3任平原王。

夫人马氏,妾室匽明,儿子刘志刘硕刘悝,女儿长社公主益阳公主

刘硕 编辑

刘硕(?-?),又作刘顾汉桓帝的弟弟,蠡吾侯刘翼的儿子,汉章帝的曾孙,河间孝王刘开的孙子。东汉第四任平原王。

刘硕的子女无考。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平原国废除。

魏晋南北朝 编辑

曹魏时平原郡由青州改属冀州。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封皇子曹叡为平原王,改平原郡为平原国。黄初七年(226年),复为平原郡[6]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马干为平原王,改平原郡为平原国太康三年(282年),平原国领九县:平原、高唐、茌平、博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7]永嘉之乱后,国除为平原郡

十六国时期,平原郡先后为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9年-353年)、前燕(353年-370年)、前秦(370年-386年)、后燕(386年-396年)所有。[8]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分冀州等州置济州,平原郡改属济州。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分平原郡平原、安德、鬲三县置安德郡,般、平昌二县改属勃海郡清河郡鄃、零二县改属平原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聊城县置西聊县。北魏节闵帝普泰八年(531年),分平原郡鄃、零、高唐三县置南清河郡。至此,平原郡仅余聊城、博平、茌平、西聊四县[9]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茌平、西聊二县。[10]

隋唐 编辑

初郡废。开皇九年(589年)置德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德州为平原郡,领安乐、平原、将陵、平昌、般、长河、弓高、东光、胡苏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德州为平原郡。领安德县平原县长河县将陵县平昌县安陵县蓨县七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德州。

人口 编辑

行政长官 编辑

平原守(-前148年) 编辑

平原太守(前148-9年) 编辑

平原太守(23年-106年) 编辑

平原相(106年-121年) 编辑

平原太守(121年-148年) 编辑

  • 何临,字子陵,陈国人。[14]

平原相(148年-206年) 编辑

平原太守(206年-222年) 编辑

平原相(222年-226年) 编辑

平原太守(226年-265年) 编辑

  • 潘满,河南人。[23]
  • 颜斐,字文林,济北人,未之郡即卒。[24]
  • 刘邠。[25]
  • 刘陶,淮南成德人,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拜,未之郡即为司马师所杀。[26]

平原相(265年-289年) 编辑

平原内史(289年-330年) 编辑

  • 郑徽,荥阳开封人。[28]
  •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至太安二年(303年)在任。[29]
  • 王景,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被杀。[30]
  • 邵续,字嗣祖,魏郡安阳人,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至四年(316年)在任。[31]
  • 刘遐,字正长,广平易阳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至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在任。[32]

平原太守(330年-370年) 编辑

平原相(370年-386年) 编辑

平原太守(386年-577年) 编辑

平原郡守(577年-583年) 编辑

平原郡太守(607年-621年) 编辑

平原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国主 编辑

  • 平原怀王刘胜,106年-113年在位。
    • 平原哀王刘得(继子),114年-119年在位。
    • 平原王刘翼(继子),120年-121年在位。
      • 平原王刘硕,148年-?在位,206年国除。[57]
  • 平原王曹叡,222年-226年在位。
  • 平原王司马干,265年-311年在位。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平原郡为赵国封内二十四郡之一。
  • 平原公苻晖,357年封,370年始有实土,385年卒,386年封土失陷。

参见 编辑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西汉政区地理》以为分置平原郡之年代为景帝四年(前153年)。
  2. ^ 《汉书》高五王传作
  3. ^ 悳,音德,东汉以后作安德。
  4. ^ 楼虚,《汉书》高五王传作杨虚。
  5. ^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十四补西平昌县。西平昌,《续汉书》郡国志误入乐安国注中。
  6. ^ 《三国志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7. ^ 7.0 7.1 《晋书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8.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9. ^ 9.0 9.1 《魏书 卷一百六 地形志第五》
  10. ^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11. ^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12. ^ 《汉书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13. ^ 13.0 13.1 《后汉书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14. ^ 《后汉书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15. ^ 《后汉书》卷63:政有异绩,迁平原令。时国相徐曾,中常侍璜之兄也,匡耻与接事,托疾牧豕云。
  16. ^ 《后汉书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17. ^ 《后汉书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18. ^ 18.0 18.1 《后汉书 卷六十二 荀韩锺陈列传第五十二》
  19. ^ 《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20. ^ 《后汉书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21. ^ 21.0 21.1 《三国志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22. ^ 《三国志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23. ^ 《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裴注引《文章志》
  24. ^ 《三国志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25. ^ 《三国志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26. ^ 《三国志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27. ^ 《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28. ^ 《晋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三》
  29. ^ 《晋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30. ^ 《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31. ^ 《晋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32.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九 晋纪十一》
  33.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34. ^ 《魏书 卷一百五之二 天象志一之二第二》
  35. ^ 《资治通鉴 卷一一三 晋纪三十五》
  36. ^ 《魏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37. ^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汇编》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墓志铭
  38.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宫内司马高唐县君杨氏墓志
  39. ^ 《魏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三》
  40. ^ 《魏书 卷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41. ^ 《隋书 卷一 帝纪第一》
  42. ^ 42.0 42.1 《魏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43. ^ 《魏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44. ^ 《魏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45. ^ 《魏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46.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贾散骑之墓志
  47. ^ 47.0 47.1 《魏书 卷七十一 列传第五十九》
  48. ^ 《魏书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
  49. ^ 《魏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一》
  50. ^ 《魏书 卷八十三下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51.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豫州刺史李公铭
  52. ^ 《北齐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53. ^ 《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54. ^ 《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一》
  55. ^ 《北齐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七》
  56. ^ 56.0 56.1 56.2 56.3 56.4 《唐刺史考全编》
  57. ^ 《后汉书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参考书目 编辑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宋书》州郡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魏书》地形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6. 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7. 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8.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0.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1.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