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县

中國河北省縣份

dài城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中部,是廊坊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平舒镇永定大街9号。

大城县
坐标:38°41′54″N 116°38′03″E / 38.69824°N 116.63413°E / 38.69824; 116.63413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河北省廊坊市
政府驻地平舒镇
下级行政区
10
面积
 • 总计897.07 平方公里(346.36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
 • 总计48.19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邮政编码065900
电话区号316
车辆号牌冀R
网站大城县政府网

历史 编辑

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大城是齐国北部边城,时称徐州。

公元前250年,燕伐齐,克徐州,更名平舒,取地域广袤、宽舒安徐之意。《太平寰宇记》云:“平舒者,以人性宽舒为县名。”

公元前247年,燕与赵交换边城,平舒归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置36郡,平舒属钜鹿郡武垣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东平舒县(因当时代州郡有一平舒县,故加一“东”字以示区别),属幽州渤海郡。

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东平舒县改属冀州河间国(国是当时一级行政单位)。

建安末年(公元220年),于东平舒设章武郡,东平舒为郡治,辖东平舒县,仍属冀州。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冀州章武郡改封为章武国,辖东平舒(今大城)、文安(今文安东北部)、章武(今黄骅西南)、束州(今河间东,束城一带)等四县。

南北朝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改国为郡,东平舒仍为郡治,辖东平舒、文安、章武、束州、西章武(今旧镇一带)等五县。

北魏登国二年(公元387年),去“东”字为平舒,仍为章武郡治,属瀛洲。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章武郡,西章武县划归平舒县,直属瀛洲。正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景州,辖平舒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属河间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罢河间郡,复置瀛洲,平舒县属瀛洲。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族之辽国,平舒县被划入辽国。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平舒县,改名大城县,属霸州。

宋朝大城县属河北东路霸州。

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大城县属河北东路益津郡。

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属中书省霸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北平府霸州。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北平府改称顺天府,大城县属顺天府霸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属京师顺天府霸州,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属顺天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大城县属河北省。

1938年9月,大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晋察冀边区中行署第三专区管辖,后又先后属八、九专区管辖。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大城县属天津专区管辖。

1958年12月20日,撤销大城县,其辖区分别并入任丘县、静海县(子牙河以西并入任丘县,后又划归文安县;子牙河以东并入静海县,后又划归青县),改由天津市管辖。1962年3月27日,恢复大城县建制,仍属天津专区管辖。

1969年,天津地区行署由天津市迁至安次县廊坊镇,仍称天津地区。1973年,天津地区更名为廊坊地区,仍辖大城县。1989年3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大城县隶属至今。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城县常住人口481902人。[1]

地理 编辑

大城县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偏东,子牙河下游,地面平坦,一般海拔高度3至10米,洼地较多。全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降。地表土壤以潮土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99.2%,其余为盐土。

气候 编辑

大城县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降水量596毫米,年均温11.7℃。

行政区划 编辑

大城县下辖10个[2]

平舒镇、​旺村镇、​大尚屯镇、​南赵扶镇、​留各庄镇、​权村镇、​里坦镇、​广安镇、​北魏镇、​臧屯镇和河北大城经济开发区。

著名人物:

  • 梁材( 一四七零年至一五四零年): 明代弘治年间进士,曾任江西巡抚,任内勤政爱民
  • 李莲英: 慈禧太后竉信的太监
  •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参考文献 编辑

大城县 百度百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