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原为中国明清时期北方海防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是三次大沽口战役的主战场。该遗址目前位于中国天津市滨海新区东炮台路。目前,大沽口炮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为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和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为“津门十景”之一。[4]
大沽口炮台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中国天津市滨海新区[1] |
坐标 | 38°58′37.664″N 117°42′19.069″E / 38.97712889°N 117.70529694°E |
分类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1858年 |
编号 | 3-4 |
认定时间 | 1988年1月13日 |
历史
编辑大沽口炮台最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早年曾驻防天津卫的戚继光督造。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和维护。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继续维修扩充,其中南岸增设三座炮台,北岸增设两座炮台,并且分别以“威”、“震”、“海”、“门”和“高”五字为名号。至此,大沽口炮台共有大型炮台六座,小型炮台二十五座,置大小炮六十四尊。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六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5]。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三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损伤,有四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6]。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7]。英法联军之后陆续攻下新河和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之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僧格林沁以咸丰之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大沽口自此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清政府继续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与维护。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1900年,提督罗荣光率守军及义和团在大沽口炮台迎击八国联军,为大沽口炮台之战。因清朝战败,根据清朝与八国联军签署的《辛丑条约》规定,列强要求清政府将大沽口炮台拆毁,最后在南岸与海河北岸各留下一座碉堡,但两处距离海岸线都有段距离,已无防御用途。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8]。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
编辑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85平方米,设计造型为“不规则放射状”,整体建筑材料为锈钢板,博物馆内部分为展厅、临时展厅、放映厅、库房和其他附属用房等。展厅内设有四大展区,主题分别为“大沽口”、“战争”、“辛丑条约”、“永远的大沽口”。其中,“大沽口”主题展厅展现了大沽口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战争”主题展厅展现了展馆外主题纪念公园中的展品和战争的效果。“辛丑条约”主题展厅展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过程。“永远的大沽口”主题展厅透过该展厅的玻璃窗重点介绍了大沽口炮台遗址。[9]
内部链接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988年1月13日登录时,地址为天津市塘沽区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天津市人民政府立
- ^ 一九六二年河北省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一九八二年七月九日天津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
- ^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扩建整修即将完成 6月纳客[永久失效链接]
- ^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7).
- ^ 晚清罕见的外战胜利:第二次大沽口大捷.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4).
-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北塘之战.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31).
- ^ 天津启动大沽口炮台修复保护工程.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6).
- ^ 大沽口炮台博物馆诠释炮台沧桑[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