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泵社凯达格兰语Daronpon),又名巴浪泵社凯达格兰语Paronpon),为18世纪前,台湾平埔族凯达格兰族的一支系部落。

大浪泵社
皇舆全览图的大浪泵社附近关系图,1704年
表记
汉字 大浪泵社
白话字 Tōa-lông-pōng
台罗拼音Tuā-lông-pōng
闽南拼音Duâlóngbông
别名
汉字 巴浪泵社
白话字 Pa-lông-pōng
台罗拼音Pa-lông-pōng
闽南拼音Bālóngbông

范围 编辑

大浪泵社活动范围约为现今台北市大龙峒圆山一带,实际上,台北市的大同区大龙峒圆山旧名大龙峒山,皆源自大浪泵社的闽南语音译。而现今,Daronpon仍是台北市大龙街的音译名称。

文献考据 编辑

大浪泵社首有文献记载出现于荷兰人1654年所绘的《大台北古地图》。后来因为康熙大地震,该地图所描述的居住地与该地地貌与1697年郁永河裨海记游》、1704年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及之后的1722年的《番俗六考》等都有所出入。不过,俱信该社活动范围不脱基隆河淡水河交接附近。

17世纪中,荷兰两度调查时,称大浪泵社仅十数户数十多人,但因“北部平埔族凶悍嗜杀,深入布教者多被杀害”(中央研究院,《族群、分布与大迁徙》)因素,实际人数据考应该不只此数目。

全盛时期 编辑

18世纪前,大浪泵社全境皆为平埔族人所居,并无汉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陈逢春、赖永和、陈天章、戴伯歧合股立“陈赖章”(取前三人之姓名)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艋舺)地方后,才陆续有汉人进驻大浪泵。不过当时大浪泵汉人人数并不多。另外,因施琅发布的渡台禁令,规定开垦者不得携家眷至台,当地汉人多与平埔族妇女通婚。

汉化灭绝 编辑

18世纪后,因通婚教育、改名等因素,汉化迅速的大浪泵社于大龙峒地区迅速消失。不过史载仍有1764年业主玛老及1866年佃首陈曲记(汉名)等大浪泵社知名人士。19世纪,该社正式与大稻埕凯达格兰族圭武卒社(Kimoitsi)合并为圭泵社,而当时头目较知名的有1904年的马复成(汉名)。

20世纪,逐渐汉化的大浪泵社或圭泵社,连同凯达格兰族则于台北一并消失灭绝。

参考文献 编辑

  • 潘英,《台湾平埔族史》,南天书局,台北市,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