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埔
(重定向自大港埔庄)
大港埔(台湾话:Tāi-káng-poo),为高雄市新兴区的旧称,其中心位置为今大港埔鼓寿宫附近。
大港埔 | |
汉字 | 大港埔 |
---|---|
白话字 | Tāi-káng-po͘[1] |
台语罗马字 | Tāi-káng-poo[2] |
行政区划沿革
编辑日治初期行政区划多次更动,连同今日的高雄地区,大港埔原来属于台南县,1897年后属凤山县,1898年再恢复为台南县。
1901年,划为凤山厅大竹里大港埔庄[3]。1909年到1920年间,为台南厅打狗支厅大竹里大港埔庄。1920年后才以“大港埔”为名设为一大字[4]。
历史
编辑大港埔早期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北邻现今的幸福川,盛产𩻸仔鱼(即鲤鱼),当时可津渡的河川称(港),荒地称(埔);所以人们将河川周围称“𩻸港”,南岸的平原则称“𩻸港埔”,日后演变成“大港埔”。
整个大港埔的开发,是以竹围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并兴起下竹围、营后与过港仔共四个聚落[5]。
1856年,由蔡、孙、王等士绅议定联合众信徒捐款筹建庙宇,经两年筹画,于1858年在大港埔竹围创建,初名为“鼓寿亭”。
1933年底,大港埔有人口631人[6],到了1938年时已增加到3996人[7]。
1936年,高雄都市计划道路的开辟,模仿欧洲的都市规划宽敞的道路和大圆环;加上1941年高雄车站从哈玛星迁移至大港,助长了大港埔的飞速繁荣,逐渐成为高雄市中心。
1946年,由当时泰明里长蔡阵建议更改区名,经区长蔡崇礼呈报获准,取“新兴繁荣”之意,且战后大港埔逐渐繁荣,充满“新兴”蓬勃的气象,所以取名为“新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