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论
(重定向自大莊嚴經論)
《大庄严论》,古印度佛教譬喻师马鸣菩萨所撰[1],为用于通俗教化之佛书。《出三藏记集》未收录,至法经的《众经目录》、《历代三宝纪》始收录,载为鸠摩罗什译,全书共十五卷,《大正藏》收录于本缘部。
书中收有九十则(分九十章)故事,以历史传记、寓言故事等体裁方式宣说佛理。其中八十则故事以“我昔曾闻”作为开场白[2],内容包括阿波陀那、本生、因缘,及一般与佛教有关之故事。末后十则是用一般的民间故事借喻佛理[3]。
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克孜尔千佛洞的石窟寺院,发现了一批佛教写本。1926年,对这批写本进行研究的德国学者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发表《鸠摩罗陀之Kalpanāmaṇḍitikā写本残片研究》,认定此梵文残卷与汉译的《大庄严论》为同一部,大庄严论的作者并非马鸣,而是童受(鸠摩罗陀)[4]。
列维(Sylvain Lévi)则主张克孜尔写本的正式名称应是窥基《述记》提到的《喻鬘论》(Dṛṣṭāntapaṅkti),是童受在马鸣原作Kalpanāmaṇḍitikā的基础上加以改编[4]。藏学家韩恩(Michael Hahn)对《喻鬘论》藏译本的研究,又进一步否定童受改编马鸣之说,而较为支持大庄严论的作者就是童受。对于《大庄严论》的作者到底是童受或马鸣,许多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至今未成定论[4][3][5]。
参考文献
编辑- ^ 法经录:“大庄严论十五卷(马鸣菩萨撰)”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又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 - ^ 《大庄严论经》卷1“说曰:我昔曾闻,乾陀罗国有商贾客,到摩突罗国。至彼国已,时彼国中有一佛塔,众贾客中有一优婆塞,日至彼塔恭敬礼拜。” (CBETA, T04, no. 201, p. 257, a19-21)
- ^ 3.0 3.1 丁敏. 譬喻佛典之研究── 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大莊嚴論經. 中华佛学学报.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 4.0 4.1 4.2 陆扬. 陳寅恪與佛教語文學芻議——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 文汇学人.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七章大毘婆沙论的诸大论师,第二节胁.富那.马鸣,第三项马鸣:“‘大庄严经论’:十五卷,凡九十事,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本论为马鸣所造,从来没有异说。然近代在新疆的库车县,Kizil废墟,发见本书的梵文残本,题为‘譬喻庄严’或‘譬喻鬘’,作者为Kuma^rala^ta,就是经部本师鸠摩罗罗多。因此,对本书的作者,引起学界的异说。‘大庄严经论’,曾一再提到旃檀罽尼吒王(第十四事、三十一事),而说“我昔曾闻”。‘大庄严经论’的作者,显然为出于迦腻色迦王以后。又‘大庄严经论’,曾说到 :“释伽罗王,名卢头陀摩”。这就是赊迦族Saka卡须多那Cashtana王朝的卢陀罗达摩王Rudrada^man。卢王约于西元一二0──一五0年在位。据此二事,‘大庄严经论’的作者,不能与迦腻色迦王同时。所以,如以‘大庄严经论’为鸠摩罗陀所作,似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