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文平
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大越文平于万延元年一月二十日(1860年)生于仙台市,[2]比姐姐まつゑが小四岁。1870年(明治三年),其父大越文五郎“悔悟前非而自首获得免罪”(“先非ヲ悔悟自首候ニ付御寛典ヲ以テ罪指シ免セラレ”)[3],后来迁居东京,信仰东正教。
大越文平早年有志于到海外发展,起初于1872年(明治五年)来到东京。1873年(明治六年),自幼生长在维新的混乱期的姐姐まつゑが嫁给了大越家旧本领北目大崎村的旧郷士泽田金五郎,1876年(明治九年)年5月7日,生下了长女。在父亲大越文五郎的感化下,大越文平自幼亲近东正教,后与父亲一起成为信徒。稍长,大越文平学习俄语(日本称“露语”),1879年(明治十二年)年从东京外国语学校(现东京外国语大学)露语科毕业。[2]
外交官
编辑1879年(明治十二年)7月,他在东京任俄国驻日本公使馆通译,同年9月转任俄国驻长崎领事馆附。[2]
1884年(明治十七年),尼古拉堂动工建设,其父大越文五郎被推举为会计,尔后继续任该教会的会计监督。[4]1885年(明治十八年),大越文平辞去了俄国驻长崎领事馆附的职务,回到东京,独自从事商业经营并从事俄语翻译。[2]当时其父大越文五郎受命缮写尼阔赖师所译的经典草藁,可能大越文平也参与了这一工作。1887年(明治廿年),其父大越文五郎获得赦免,“东京大越家”再度兴起。1891年(明治廿四年),大越文平和其父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尼古拉堂经过七年的工期终于建设完成了。[1]
日俄战争前后
编辑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10月,大越文平到达旅顺。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2月,他获俄国关东总督的许可,任旅顺居留日本人会长。[2]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大越文平一度归国。同年6月他到芝罘(今烟台)经营漕业。[2] 《外务省外交资料馆所蔵文书》中“日野文平”一名多见[5]。大越家也藏有许多署名“日野文平”的书信,可见大越文平一度曾因某种理由自称“日野”。[1]
日俄战争中,日军进行了苦战,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1月占领旅顺。[6]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3月,大越文平任辽东守备军司令部附,参与旅顺的军政事务,并独力从事商业活动。[2]同年9月,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南满洲的铁路和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在旅顺,日本继承了俄国获得的权益,使这里成为日本租界地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将关东州厅(从大连迁来)、関东军司令部(从新京迁来)、海军基地、要塞均设于旅顺,旅顺也成了日本的大陆政策的要地。[6]
旅顺市市长
编辑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1月,南满洲铁道会社(满铁)成立。[7]后来随着军政的撤废,大越文平受托组织旅顺卫生组合并任委员。1907年(明治四十年)9月旅顺协会创立并选举领导人。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4月,大越文平被选为旅顺协会会长。[2]1913年(大正二年),大越文平的外甥泽田俊郎随母亲まつゑは上京,入竹桥的近卫连队。[1]
1915年(大正四年)10月1日,旅顺市会议员选举旅顺市长,大越文平当选第一任旅顺市役所市长。[2]1916年(大正五年)1月,之前入狱并被废嫡的长兄大越弘毅在狱中死亡。同年10月12日,其父大越文五郎以85歳高龄去世,此时大越文平56歳,其姐姐まつゑは60歳。[1]
当时,大越文平将妻子留在东京的大宅“大越屋敷”中,自己只身赴任,所以大越文平频繁在日本和满洲之间往来。大越文平的侄子,也是其长兄大越弘毅的长子大越十郎,在偕妻子新婚旅行时访问了旅顺。大越文平的长子大越茂文等人也在学校放假之际到旅顺探望父亲。1918年(大正七年),从近卫连队除队的外甥泽田俊郎独自来满洲投奔大越文平,后经大越文平斡旋,进入了满铁。1920年(大正九年)8月,泽田俊郎归国到仙台结婚,后偕新婚妻子再度回到满洲。1921年(大正十年)6月,泽田俊郎的长男在满洲出生。[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澤田諭 編著、澤田氏の歴た道·奥州黒川澤田家譜(七)·第四部 黒川郡北目大崎村(下)·第六章 東京大越家·第一節 十一代文平 (1860〜1922).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五十岚荣吉‘大正人名辞典’东洋新报社・日本図书センター、1987年
- ^ 藤原相之助(非想庵)‘仙台戊辰史’荒井活版制造所、1911年
- ^ 4.0 4.1 菊田定郷‘仙台人名大辞书’仙台郷土研究会、2000年
- ^ 1991〔平成3〕年4月22日22:00〜22:45、NHK総合テレビ放映“现代史スクープ‘日露戦争秘录 旅顺を売った男’/発见された密约文书/初公开旅顺要さい”
- ^ 6.0 6.1 下中邦彦‘アジア历史事典’平凡社、1967年
- ^ 家永三郎‘新日本史’冨山房、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