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文平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大越文平於萬延元年一月二十日(1860年)生於仙台市,[2]比姐姐まつゑが小四歲。1870年(明治三年),其父大越文五郎「悔悟前非而自首獲得免罪」(「先非ヲ悔悟自首候ニ付御寛典ヲ以テ罪指シ免セラレ」)[3],後來遷居東京,信仰東正教。
大越文平早年有志於到海外發展,起初於1872年(明治五年)來到東京。1873年(明治六年),自幼生長在維新的混亂期的姐姐まつゑが嫁給了大越家舊本領北目大崎村的舊郷士澤田金五郎,1876年(明治九年)年5月7日,生下了長女。在父親大越文五郎的感化下,大越文平自幼親近東正教,後與父親一起成為信徒。稍長,大越文平學習俄語(日本稱「露語」),1879年(明治十二年)年從東京外國語學校(現東京外國語大學)露語科畢業。[2]
外交官
編輯1879年(明治十二年)7月,他在東京任俄國駐日本公使館通譯,同年9月轉任俄國駐長崎領事館附。[2]
1884年(明治十七年),尼古拉堂動工建設,其父大越文五郎被推舉為會計,爾後繼續任該教會的會計監督。[4]1885年(明治十八年),大越文平辭去了俄國駐長崎領事館附的職務,回到東京,獨自從事商業經營並從事俄語翻譯。[2]當時其父大越文五郎受命繕寫尼闊頼師所譯的經典草藁,可能大越文平也參與了這一工作。1887年(明治廿年),其父大越文五郎獲得赦免,「東京大越家」再度興起。1891年(明治廿四年),大越文平和其父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尼古拉堂經過七年的工期終於建設完成了。[1]
日俄戰爭前後
編輯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10月,大越文平到達旅順。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2月,他獲俄國關東總督的許可,任旅順居留日本人會長。[2]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大越文平一度歸國。同年6月他到芝罘(今煙臺)經營漕業。[2] 《外務省外交資料館所蔵文書》中「日野文平」一名多見[5]。大越家也藏有許多署名「日野文平」的書信,可見大越文平一度曾因某種理由自稱「日野」。[1]
日俄戰爭中,日軍進行了苦戰,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1月佔領旅順。[6]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3月,大越文平任遼東守備軍司令部附,參與旅順的軍政事務,並獨力從事商業活動。[2]同年9月,通過《樸茨茅夫條約》,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南滿洲的鐵路和旅順、大連的租借權。在旅順,日本繼承了俄國獲得的權益,使這裏成為日本租界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將關東州廳(從大連遷來)、関東軍司令部(從新京遷來)、海軍基地、要塞均設於旅順,旅順也成了日本的大陸政策的要地。[6]
旅順市市長
編輯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1月,南滿洲鐵道會社(滿鐵)成立。[7]後來隨着軍政的撤廢,大越文平受託組織旅順衞生組合並任委員。1907年(明治四十年)9月旅順協會創立並選舉領導人。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4月,大越文平被選為旅順協會會長。[2]1913年(大正二年),大越文平的外甥澤田俊郎隨母親まつゑは上京,入竹橋的近衛連隊。[1]
1915年(大正四年)10月1日,旅順市會議員選舉旅順市長,大越文平當選第一任旅順市役所市長。[2]1916年(大正五年)1月,之前入獄並被廢嫡的長兄大越弘毅在獄中死亡。同年10月12日,其父大越文五郎以85歳高齡去世,此時大越文平56歳,其姐姐まつゑは60歳。[1]
當時,大越文平將妻子留在東京的大宅「大越屋敷」中,自己隻身赴任,所以大越文平頻繁在日本和滿洲之間往來。大越文平的侄子,也是其長兄大越弘毅的長子大越十郎,在偕妻子新婚旅行時訪問了旅順。大越文平的長子大越茂文等人也在學校放假之際到旅順探望父親。1918年(大正七年),從近衛連隊除隊的外甥澤田俊郎獨自來滿洲投奔大越文平,後經大越文平斡旋,進入了滿鐵。1920年(大正九年)8月,澤田俊郎歸國到仙台結婚,後偕新婚妻子再度回到滿洲。1921年(大正十年)6月,澤田俊郎的長男在滿洲出生。[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澤田諭 編著、澤田氏の歴た道·奥州黒川澤田家譜(七)·第四部 黒川郡北目大崎村(下)·第六章 東京大越家·第一節 十一代文平 (1860〜1922). [201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五十嵐榮吉『大正人名辭典』東洋新報社・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7年
- ^ 藤原相之助(非想庵)『仙台戊辰史』荒井活版製造所、1911年
- ^ 4.0 4.1 菊田定郷『仙台人名大辭書』仙台郷土研究會、2000年
- ^ 1991〔平成3〕年4月22日22:00〜22:45、NHK総合テレビ放映「現代史スクープ『日露戦爭秘録 旅順を売った男』/発見された密約文書/初公開旅順要さい」
- ^ 6.0 6.1 下中邦彥『アジア歴史事典』平凡社、1967年
- ^ 家永三郎『新日本史』冨山房、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