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炮兵工厂
大阪炮兵工厂(日语:大阪砲兵工廠)是明治初年基于大村益次郎的建军构想而设立的日本陆军兵工厂,从事以火炮为主的各种兵器生产,直到太平洋战争败战为止。此外,也接受政府与民间的委托,制造兵器以外的各种金属制品。
概要
编辑明治3年2月3日(1870年3月4日),朝廷下令将幕府长崎制铁所的机械、技师及职工,转移至新设立的兵部省直营造兵司,同年4月13日(1870年5月13日)以大阪城东北青屋口门内中仕切元番所为临时厅舍开始办公,是为大阪炮兵工厂创立之始[1]。
随陆军省成立,大阪造兵司于明治5年3月8日(1872年4月15日)改称大炮制造所[2],明治8年(1875年)2月8日组织改正,再更名炮兵第二方面内炮兵支厂(东京是第一方面内本厂)[3]。明治12年(1879年)制定炮兵工厂条例,同年10月10日奉陆军省达乙七四号易名为大阪炮兵工厂[4],此后直到大正12年(1923年)4月1日陆军造兵厂令施行后,改称陆军造兵厂大阪工厂为止,大阪市民都通称为“炮兵工厂”。陆军兵器本部设置后,昭和15年(1940年)4月1日再改称大阪陆军造兵厂[5]。
当初的厂区只有大阪城三之丸米仓旧址(现在的大阪城国际文化运动馆、太阳广场等地)而已,但是明治末年的扩厂将玉造口定番下屋敷旧址(现在的记念树之森、市民之森等地)与京桥口定番下屋敷旧址(现在的大阪商务园区)并入,昭和15年更将城东练兵场(现在的JR西日本森之宫电车区、大阪市交通局地下铁车库、森之宫公寓等地)也纳为厂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厂地面积达59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70万平方米,并向民间征用土地220万平方米、建筑35万平方米[6]。昭和20年(1945年)8月员工最多时达6万4000人左右,也有文献指出,昭和20年6月时相关民间工场的从业员总数达20万人[7]。
当时,大阪炮兵工厂号称规模东洋第一,是日本陆军唯一的大口径火炮制造据点,主要从事火炮‧战车‧弹药的开发和制造。由于拥有最先进的铸造、金属加工技术,除了军需品,也接受民间订制铸铁管、桥梁等。最早使用日本制铸铁管的大阪城天守阁东侧内堀自来水管,就是大阪炮兵工厂的制品。
美国陆军第20航空军于昭和20年6月26日、7月14日的两次空袭,都没有重大的损害。但是8月14日下午约150架B-29对厂区的密集轰炸,造成80%以上的设施完全摧毁而丧失机能,据报告因本次空袭造成厂区内员工382人死亡,但包括周边地区的受灾者总数则无从确认。
战后,厂区遗迹以充斥未爆弹为由禁止进入,有将近20年间维持荒地状态。苦于生计的穷民乘夜潜入废墟,发掘可以高价出售的金属资材和废铁偷运到黑市变卖,与警方展开水陆追逐战,直到1950年代中期屡见于日本新闻报导,日本人以当时流行的美国西部片称之为阿帕契族。开高健于昭和34年(1959年)发表的小说《日本三文オペラ》,就是以此为题材;小松左京于昭和39年(1964年)发表的首部长篇SF小说《日本アパッチ族》中,将当时犹存的废墟想像成与日本社会隔离之地“追放区”作为故事舞台[8];曾为阿帕契族一员的韩裔日本作家梁石日,1994年出版的《夜を赌けて》中有当时的回想[9]。此外,2009年9月于东京都世田谷公共剧场首次上演,由明石家秋刀鱼主演的生濑胜久剧作《ワルシャワの鼻》,也是描写阿帕契族的作品。
历史
编辑- 1870年(明治3年)2月3日 - 成立造兵司
- 1871年(明治4年)7月 - 改称大阪造兵司
- 1872年(明治5年)
- 2月 -法国式4斤野炮竣工(成立以来最初的制品)
- 3月8日 改称大炮制造所,由陆军省管辖
- 1873年(明治6年)6月 - 后来作为大阪炮兵工厂本馆的建筑物竣工
- 1875年(明治8年)2月 - 改称炮兵第二方面内炮兵支厂
- 1877年(明治10年) 2月15日 西南战争开始
- 1879年(明治12年) 10月10日 - 改称大阪炮兵工厂
- 1882年(明治15年) 8月 - 于和泉郡大津村(现在的泉大津市)设置大炮试験场
- 1885年(明治18年) 9月 - 厂内铁路开通
- 1888年(明治21年) 1月10日 - 设置科学场
- 1893年(明治26年) 2月1日 - 开始铸造自来水水管
- 1894年(明治27年) 8月1日 甲午战争开始
- 1896年(明治29年) 3月 - 厂内铁路连接城东线(现在的大阪环状线)
- 1903年(明治36年) 2月1日 - 首次制造钢制炮身(9糎臼炮)
- 1904年(明治37年) 2月8日 日俄战争开始
- 1914年(大正3年)7月2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 1918年(大正7年) - 制造日本第1号国产汽车
- 1922年(大正11年) - 设置诊疗所
- 1923年(大正12年) - 改称陆军造兵厂大阪工厂(于东京、名古屋、平壤亦有工厂)
- 1937年(昭和12年)
- 7月7日 中日战争开始
- 8月 - 设置造兵厂大阪研究所(现存的化学试验场建筑)
- 12月 - 设置枚方制造所(现在的小松制作所工场)
- 1939年(昭和14年)
- 3月1日 - 枚方禁野弹药仓库发生爆炸事故
- 3月 - 城东练兵场纳入厂区
- 12月 - 设置播磨制造所
- 1940年(昭和15年) 4月 - 改称大阪陆军造兵厂
- 1941年(昭和16年) 12月8日 偷袭珍珠港
- 1942年(昭和17年) 10月 - 设置陆军兵器行政本部
- 1944年(昭和19年) 7月 - 药荚制造所移设岛根县
- 1945年(昭和20年)
- 8月14日 - 空袭造成工厂80%受灾、死者382名
- 败战后、GHQ接收造兵厂
- 1947年(昭和22年) - 部分原造兵厂建筑物转让民间
- 1948年(昭和23年) - GHQ解除部分造兵厂接收
- 1952年(昭和27年) - 造兵厂接收解除,公园用地建设开始
- 1970年(昭和45年) - 举行大阪城公园完成式
- 1981年(昭和56年) - 旧本馆拆除
现在
编辑厂区范围相当于现在大阪城公园外濠的东北侧一带(桃园、大阪城国际文化运动馆、棒球场、记念树之森、市民之森)、大阪商业园区、JR西日本森之宫车辆支所、大阪市交通局森之宫检车场等设施的用地。
现存建筑包括正门、厕所(一说是守卫哨所)、石造卸货拱门(平野川岸的重量物搬运用水门,明治4年5月落成)、化学分析场等。
明治6年(1873年)竣工,别名钟楼工场的本馆,在无视民间保存运动与文化厅调查指示中,昭和56年(1981年)5月2日为大阪市政府强行拆除[10]。现在于故址建立大阪城国际文化运动馆(大阪城馆)。接近厂区西南角的诊疗所旧址(原身体障碍者福祉中心),平成3年(1991年)9月17日改装成大阪国际和平中心。
- 现存建筑物
- 化学分析场(化学试验场)
大正8年(1919年)竣工,新文艺复兴样式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红砖建筑,由任职炮兵工厂建筑部的建筑家置盐章设计,大阪桥下组施工。二次世界大戦后,1964年~1998年间曾作为自卫队大阪地方联络部,但之后未有用途而渐呈荒废。
摄影集
编辑-
化学分析场(东南角)
-
化学分析场(南面‧正面)
-
化学分析场(正面入口)
-
石造卸货拱门
(第一卸货场) -
厕所(一说是守卫哨所)
-
正门前 明治天皇圣躅碑
交通方式
编辑前往原化学分析场、守卫哨所,可以利用:
参考文献
编辑-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思文阁出版、1993年) ISBN 4-7842-0776-7
- 大阪炮兵工厂慰霊祭世话人会 编《大阪炮兵工厂の八月十四日 历史と大空袭》(东方出版、1997年) ISBN 4-88591-536-8
- 河村直哉《地中の廃墟から “大阪炮兵工厂”に见る日本人の20世纪》(作品社、1999年) ISBN 4-87893-310-0
- 大角 亨《経験回顾录》(陆军技术本部、国立公文书馆返还文书(旧陆海军関系)・返还文书6) アジア历史资料センター 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A03032171000
- 安保彰夫“机密のなかの铁道 大阪炮兵工厂とボールドウィン机のものがたり”
- 交友社《铁道ファン》2000年9月号 No.473 p136~p145
- 国本康文“日本陆军の火力を生み出したテクノポリス 大阪炮兵工厂”
- 学习研究社《历史群像》2003年8月号 No.60 p2~p9
脚注
编辑-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1章 草创期の大阪炮兵工厂 13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1章 草创期の大阪炮兵工厂 43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1章 草创期の大阪炮兵工厂 46~48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1章 草创期の大阪炮兵工厂 72~73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5章 工厂内外の実态と破局 401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5章 工厂内外の実态と破局 408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5章 工厂内外の実态と破局 404页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5章 工厂内外の実态と破局 409页
- ^ 参照河村直哉《地中の廃墟から》 第6章 戦后、日本人はこの地をどのように朝鲜人とかかわったのか 208~213页 梁石日访谈
- ^ 三宅宏司《大阪炮兵工厂の研究》 第5章 工厂内外の実态と破局 409页、大阪炮兵工厂慰霊祭世话人会编《大阪炮兵工厂の八月十四日》 久保在久“炮兵工厂と大阪” 225页
外部链接
编辑- 写真の中の明治‧大正 - 国立国会図书馆所蔵写真帐から - 関西编 大阪炮兵工厂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官方网站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