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 (1984年电影)
《赤色黎明》(英语:Red Dawn)是一部1984年美国战争片,由约翰·米利厄斯导演兼编剧,凯文·雷诺兹编剧,帕特里克·斯韦兹、C·托马斯·豪威尔、莉亚·汤普逊、查理·西恩和詹妮弗·盖雷出演。
赤色黎明 Red Dawn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约翰·米利厄斯 |
监制 | Sidney Beckerman Buzz Feitshans |
编剧 | 凯文·雷诺斯 约翰·米利厄斯 东尼·格莱 |
剧本 | 约翰·米利厄斯 Kevin Reynolds |
故事 | Kevin Reynolds |
主演 |
|
配乐 | Basil Poledouris |
摄影 | Ric Waite |
剪辑 | Thom Noble |
制片商 | United Artists |
片长 | 114 分钟[1]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俄语 西班牙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MGM/UA Entertainment Co. |
预算 | 420万美元 |
票房 | 38,376,497美元[1] |
各地片名 | |
香港 | 赤色黎明 |
台湾 | 天狐入侵 |
新加坡 | 赤色黎明 |
剧情
编辑苏联发生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小麦失收。苏军入侵发生暴乱的波兰。古巴和尼加拉瓜大举扩军,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沦陷。墨西哥发生革命。北约解散,美国处于孤立。[2]
9月份的一个早晨,来自苏联集团的伞兵在科罗拉多州小镇卡鲁梅降落,他们向当地一所高中的师生开火,学生们慌忙走避。入侵者占领了卡鲁梅镇。古巴军上校贝拉命令克格勃前往当地的体育用品商店,获取美国烟酒枪炮及爆裂物管理局的枪支交易记录,从而可以得知哪些人拥有枪械。
捷德和马特·埃克特兄弟,以及他们的朋友罗伯特、丹尼、达利尔和阿拉德瓦尔克从罗伯特父亲的体育用品店中获得装备后,匆匆逃入山区。在林中呆了数周后,他们潜回镇内;捷德和马特得知父亲被关押在劳改营中。两人前往该地透过围栏与他交谈。埃克特先生深知自己劫数难逃,要求儿子替他“报仇”。
孩子们与梅森一家碰面,知道自己身处敌人后方的“美国被占领区”内。罗伯特的父亲因为被揭发店里存货下落不明而被处决。梅森先生让他的两个孙女托尼和艾丽卡跟着捷德和马特离开。他们在山中被苏联士兵发现,最终杀死了那些士兵,随后开始武装抵抗占领军,根据高中的吉祥物给自己改名为“狼獾”(Wolverines)。占领军最初尝试复仇战术,“狼獾”小队每发动一次袭击,就处决一批平民。在一次大规模的行刑中,捷德、马特和阿拉德瓦尔克的父亲遇害。达利尔的父亲、市长贝茨选择与占领军合作。尽管占领军采用报复战术,然而仍一筹莫展。
“狼獾”小队救助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安德鲁·坦纳中校时,中校告诉了他们战争的现况:包括华盛顿特区在内的数个美国城市被核武毁灭;战略空军司令部被古巴间谍破坏;假冒的商用飞机把伞兵空投到关键的地点,准备从墨西哥和阿拉斯加发动后续攻击。美国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占领后,双方战线开始稳定下来。美国仅存的盟友是英国和中国。战争双方担心放射性落下灰的危害,没有进一步动用更多核武器。
坦纳帮助“狼獾”小队组织针对苏联的突袭。不久后,一次上前线时,坦纳和阿拉德瓦尔克在坦克交火时遇害。达利尔因为被父亲出卖而被苏军抓获。克格勃官员运用酷刑让达利尔吞下一个追踪装备,随后让他重新加入游击队。携带便携式三角测量无线电设备的俄罗斯特种部队被送入山区,遭到“狼獾”小队的伏击。小队发现追踪讯号来自达利尔,达利尔承认事实并恳求宽恕,罗伯特在捷德杀死一名苏军俘虏后将达利尔处决。
残存成员遭到Mi-24的袭击,罗伯特和托尼遇害。捷德和马特为了让丹尼和艾丽卡逃进美军控制区活下去,袭击了苏军在卡鲁梅的总部以分散对方注意。计划奏效了,但捷德和马特受到致命重伤。尽管贝拉上校遇到了这对兄弟,他还是无法下决心杀死他们,终于放走他们。最后两兄弟在儿时游玩的公园里死去。
艾丽卡讲述了美国后来粉碎苏军入侵的经历,背景里出现了游击队员们的纪念碑,上面刻下了每个战死的爱国者的名字。石碑被围起来,星条旗在旁边飘扬。石碑上书:“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的游击队员在这块岩石上留下他们失去的人的名字。他们独自在这里战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才使得‘这个国家没有从地球上消亡。’”
评价
编辑参见
编辑- 赤色黎明,2012年的重制版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Red Dawn (1984). Box Office Mojo. [December 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 ^ Three Communists Weigh In on ‘Red Dawn’.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 ^ Red Dawn. Rotten Tomatoes. [December 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