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
(重定向自太史令)
太史,是中国古代官名。
沿革
编辑太史在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后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后来职位渐低,在秦朝属奉常,汉朝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首长称为太史令,秩六百石[1];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周朝时其官署名为太史寮,东汉称太史寺[2],北齐称太史署[3],隋朝称太史曹,后改作太史局,后又改为太史监,唐朝名为太史局或太史监,唐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宋代称为太史局或司天监,另设翰林天文院。元代设太史院。至明清两朝,天文历法由司天监、钦天监掌管,修史之事则交由翰林院负责,因此又称翰林为太史。
清朝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元年(1736年)曾开立非常设的国史馆。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成为常设机构。[4]
司马迁官职即为太史,在《史记》中的作者评述多以“太史公曰”的句子起始,所以太史一词有时也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如:唐朝的柳宗元《柳河东集》:“参之太史。”后代作者则模仿司马迁自称“太史氏”。
参考文献
编辑维基教科书中的相关电子教程:中国历代主要政府机构与官职考
这是一篇关于政府官制演进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