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善街

(重定向自太和市

富善街(英语:Fu Shin Street)是一条位于香港新界大埔的街道,全长约150米,也是香港其中一个传统市集,富善街太和市曾是新界东第一大墟市。

Fu Shin Street
富善街
富善街市集
命名缘由命名文件:香港宪报
命名日期1930年5月2日
道路长度0.15千米(0.093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时
车道数不适用(行人)
地点香港新界东
起点大埔区大埔墟崇德街
终点大埔区大埔墟北盛街

历史 编辑

富善街初期称太和市,由新界五大家族泰亨文氏与附近村落连成的“大埔七约”建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七月初八启市,用以抗衡大埔头邓氏经营的大埔旧墟,启市时有28间店铺,每约各占4间,平均分布在街的两边,每边14间,门户相对,当时太和市是主要为乡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衣着、粮油杂货等的市集,市内设有公秤,所得费用作公所开支,每月三、六、九日为墟期。

到了1898年,英国满清租借新界后,大埔区在地理上就成为了整个新界东的中心,所以香港政府就在太和市设立理民府,令大埔成为了整个新界东的行政中心。1913年旧大埔墟火车站落成启用,为旁边的太和市带来大量人流,并且逐渐取代大埔旧墟的地位,成为大埔区最兴盛的地方。其后太和市的发展已达饱和,店铺开始向仁兴街靖远街两边作上下的发展,随着这两条街的出现,乡民才在2、30年代开始叫墟市原本的一条街为“富善街”,而香港政府亦于1930年5月2日刊宪将太和市一带的多条街道正名。到今日依然是大埔区最兴旺的地方之一。

文武庙 编辑

位于富善街内的文武庙,与富善街启市的同一日开光,是新界首座受保护的建筑物。初时是七约乡公所的的办事处,后来办事处搬迁,就改为供奉文武二帝,在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庙的上方设有一个写有“正大光明”的牌匾,并且设有一个公秤,因为以前的文武庙除了是办事处外,有时还会处理村民间的纠纷,而公秤则有公平交易之意。

特色 编辑

富善街最大的特色是两边的店铺都喜欢把货物放在街道上,不过这会导致富善街的阔度缩减了不少。当时的区域市政总署小贩管理队经常在这里执法[1][2],导致商店的生意损失不少。2002年至2003年间,富善街的商户发起罢市,签名等行动,逼使食环署不会扫荡阻街的货物,最终食环署向商户妥协,令这个传统得以保留下来。

冲击与发展 编辑

随着香港农业的式微,富善街的盛况已大不如前,逐渐由一个墟市变成一条普通街道,见证了中国传统墟市制度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瓦解,和新界农业以至香港社会的变迁。即使富善街吸引不少游客参观,但会消费的人始终较少。再加上2004年大埔墟新街市(大埔综合大楼)启用,更令商店的生意雪上加霜,现时富善街的店铺空置率是前所未见的,商户现只希望能保持收支平衡。

大埔区议会的“推动本土经济活动小组”,曾提出把富善街改为步行街,并进行美化工程,重铺路面,加建檐篷,希望借此发展旅游业,但因为要等待其他配套工程完成后,才能开展富善街的工程,至今仍未有任何的改革。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繁体中文) 区署吁富善街商户续改善环境卫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9年11月18日,政府新闻处,于2008年12月19日查阅
  2. ^ (繁体中文) 区署继续采取行动改善富善街环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9年12月10日,政府新闻处,于2008年12月19日查阅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