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农业是指香港农业的概况及发展史,农业在香港开埠之初曾是主要产业,农业在20世纪初仍是主要产业之一,农场及耕地在新界随处可见,但在香港保卫战之后,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及劳动力充裕,香港的产业先以工业为主,继而发展金融业,在普及教育下,农业相对其他产业较难吸引年轻人入行,加上在1970年代起在新界发展新市镇,农业的发展处处受限,渐渐成为夕阳产业,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从外地入口以满足对农作物的需求。由于香港在地理上山多平地少,故现时只有约1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新界北,全港约有2,400个农场,务农人口约为4,400人[1],占总劳动人口的0.13%,香港约有2.3%的新鲜蔬菜是本地供应的。农场通常为小规模经营,以种植有叶蔬菜或者饲养只或家禽为主,透过“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的技术,生产优质的新鲜食物供应本地市场。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的数据,2012年的香港农业生产总值约为7.66亿港元(包括农作物生产和牲畜生产)。

本条目为香港经济系列之一
  • 工农业
制造业 - 能源 - 矿业
农业 - 渔业
  • 服务业
商业 - 贸易 - 通讯 - 旅游业
  • 金融业
金管局 - 港交所恒生指数) - 港元联系汇率制
银行业 - 证券期货交易 - 地产业
航运业 - 航空业
  • 民生
就业 - 消费物价指数
  • 跨境经济活动
CEPA - 个人游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农业采取不鼓励的态度,更藉禽流感口蹄疫的爆发,对饲养禽畜的管制日趋严厉,借此加强对输入的依赖,并减低政府对基础产业的投入,地产商则收购大量农地,甚至出现先破坏,再谋求改变土地用途而产生棕地问题[2]。民间方面,过去亦不重视农业,直至2010年出现保卫石岗菜园村的行动后,参与其中的80后青年开始呼吁重视香港农业的发展。2012年,大量农地可能受到《新界东北发展计划》而改为市区发展用途,香港农业发展再次引起香港社会留意。

食物及卫生局香港政府负责农业发展的决策局,而执行部门为渔农自然护理署

发展历史

编辑

初始时期

编辑

香港农业的蓬勃开展,粗略地说与客家人逃避中原战乱,南移到广东沿岸地区定居有关。他们把农业知识和技术带到天涯海角的香港,早到的族群在平坦低地如元朗平原定居,后来者则在偏远的山中盆地沙螺洞等落户。他们平整土地,建设灌溉系统,种植稻米蔬菜,养,养,乡村邻里互助互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持续几百年的时光。

只是自从香港被英国殖民地统治,耕田种地开始被视为低等工作,不少新界壮丁到城里打工,或者远走英国当餐馆工,荒村废田渐多,稻田闲置,元朗丝苗步向衰落,农业的重心转移到蔬菜瓜果和禽畜养殖。到了1980年代,香港城市化已经有一定规模,农业式微也渐见端倪,但就算在这个不利的情况下,本地的农业生产仍然对香港人的饮食发挥很大的贡献。

维持稳定

编辑
 
南丫岛北角村的田地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香港农业的黄金时代,1983年最高产值达15.5亿元[3],根据1986年布政司署经济科(相当于现在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资料,当时香港生产的蔬菜占全港食用量三分之一,活家禽占四成多,活猪占两成左右,淡水鱼占一成多,而当时香港的人口已经超过五百万。维持这样的生产量,是缘于当年香港政府有“食物政策”、“猪政策”等,目的是确保香港人的食物储备和本地生产能力,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供应链中断情况(或因风雨,或因人祸),为此香港要维持适量的食物库存,如3个月的白米储备,以及本地猪和蔬菜等的生产要顶得住一个月等。[4]

但在香港经济起飞之后,由于香港人的价值观转变,而香港政府也把农业判别为“经济”活动,所以改了用“经济”为单位的生产总值去“衡量”农业,1980年代中期,香港农业生产值下降到不及香港生产总值的0.5%,在这个氛围之下,政府高层不少人认为,农业是没有前途和不值得花气力推广或维持的产业,此后就由它自生自灭。加上香港属自由港,外地农产品进入香港没有特别限制,而由于不干预政策,政府对本地农业也绝不会有任何直接补助。

逐渐式微

编辑

而到近代香港回归,1998年后中国内地农产品可无限额地大量输入香港,香港农业由于内地的廉价蔬菜和淡水鱼供港而大幅萎缩,绝大部分食物要倚靠外地入口。本地农业产品由于价钱差距被对手压了下去,此外“环保”严管猪粪,把养猪业逼出香港(奇怪的是养马业不受影响),后来禽流感引起了集体恐慌,“误杀”了香港的家禽业(连在乡村养几只走地鸡都于法不容),“误杀”是因为禽流感与人类饲养的鸡只之间的关系,似乎始终未见有严谨科学文献证明,多名专家说过,杀死农场的鸡只是不必要的。[5]

复兴声音

编辑

由于近年从中国大陆运输往香港的食物价格时有大幅度波动,而且总体向上,甚至偶然有来货中断的现象。而其食品安全亦多次出现问题,例如发生过马肉牛肉激素防腐剂防潮剂塑化剂重金属抗生素人工色素人工味素致癌物质转基因食物以及人造化合物(包括孔雀石绿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引起香港市民对本地农业的关注,认为香港政府有必要重振农业,除了扩充农耕面积,还要重建禽畜业和水产养殖业,及提供优质无害的食物来源。

2022年2月2019冠状病毒病香港疫情期间,文锦渡管制站曾因有跨境货运司机确诊新冠肺炎而暂停通关,内地蔬菜多天未能供应香港导致市面普遍菜价飙升数倍。[6]本地蔬菜的供应则未有因此而受影响,令香港市民再次重视本地农业的重要性。[7][8]

重新发展

编辑

2014年香港政府就新的农业政策作出咨询,文件重点包括设立农业园及鼓励业界投资高增值农产品等[9]

农地利用

编辑

直到2011年底,分别有292公顷用作生产蔬菜、152公顷用作生产花卉、20公顷用作生产杂粮作物及270公顷用作生产果树。列表可见农地减少的趋势。

年份 稻田 菜田及花圃 其他农作物 果园 鱼塘 弃耕地 合计(公顷
1960年 8018 2490 1843 633 324 746 14067
1970年 4569 4062 802 641 1002 2285 13361
1980年 30 3809 80 618 1825 4237 9970
1990年 0 2088 51 581 1381 4319 8420
2008年 0 496 22 280 1100 4188 6086
2010年 0 450 20 276 1086 4094 5926

[10]

农产品

编辑

香港的特色农产品包括并称为“八乡四宝”的元朗丝苗流浮山生蚝天水围乌头青山鲂鯏[11]、俗称“学斗白”的鹤薮白菜白泥萝卜八乡老姜昂坪茶叶南涌莲藕、俗称“雷公凿”的打鼓岭大顶苦瓜川龙西洋菜

香港过去亦曾大量种植水果,当中新界大屿山曾广泛种植菠萝,现时仍留下“菠萝𪨶”、“菠萝坝”等与菠萝相关的地名。二战后香港主要菠萝产地由荃湾转移至大屿山梅窝是其中一个主要栽种地点。1955年嘉道理农业辅助会与政府推动“乡村果园种植计划”(Village Orchards Scheme),从外地引入果苗在香港大规模种植果树,计划下共建立80个乡村果园。当中大屿山占了8个引入共3446棵果树,除了菠萝外还有荔枝、龙眼等。大屿山菠萝种植大致分为1950年代栽植阶段及1960-70年代的兴盛期两个阶段,1950-60年代香港种植的菠萝品种大多来自新加坡[12]。现时梅窝仍有农民种植菠萝,更培育出自家品种“香水蜜糖菠萝”[13][14]。现时香港山麓及仅余果园仍种有各类水果。

现时常见的本地蔬菜有生菜菜心芥兰、白菜、西洋菜、菠菜枸杞蕹菜苋菜等,每日平均生产蔬菜45公吨、活鸡10,300只及生猪255头,供应全港所需蔬菜的2.3%,活家禽的57.0%及活猪只的7.0%。近年花卉种植备受重视,主要品种有剑兰百合菊花姜花莲花;而为农历新年而培植的则有桃花。而较为常见水果则有荔枝龙眼黄皮[13]、本地柠檬番石榴木瓜大树菠萝香蕉提子[15][16]草莓[17][18]菠萝[13]

本地农业发展计划

编辑

有机耕作

编辑

渔护署在2000年12月开始举办“有机耕作转型计划”,开始时只有吴家村和大江埔两个有机转型区15个农场,到现在发展至7个主要菜区(吴家村大江埔坪𪨶粉岭八乡上水大埔),合共有196个农场参加了渔护署的有机耕作支援服务。有机耕作产品在超级市场、健康食品店、农墟和街市等地方销售。渔护署亦与菜统处紧密合作,为有机农友收集蔬菜,再运往长沙湾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香港有机生活发展基金菜联社亦定期分别在嘉道理农场中环大埔菜站及屯门举办农墟。

2002年12月由浸会大学绿田园基金(前称绿田园)和香港有机生活发展基金(前称香港有机农业协会)联合组成“香港有机资源中心”正式成立,制订“有机生产及加工标准”,于2004年底正式接受有机农场及加工场的有机认证申请。

信誉农场

编辑

渔农自然护理署蔬菜统营处于1994年联合推行“信誉农场计划”让菜农自愿性参与,推广优良园艺操作及环保作物生产方法,确保农夫生产优质及安全食用的蔬菜,保障市民健康。蔬菜统营处负责批销信誉农场的全部产品,并以印有特别标记的箩咭(沽货单)作识认,以菜统处注册的“好农夫”品牌批销至指定的街市菜档发售,每日的供应量可高达100公吨

农地复耕计划

编辑

蔬菜统营处透过法定的用途分区制推行“农地复耕计划”用以保护优质的耕地,协助农民改善灌溉、排水系统、农场通道和租地安排,帮助农民在休耕地上恢复耕作。自1988年推行以来,每年平均有10公顷的农地恢复耕作。但可复耕的土地长期供不应求,加上近年越来越多人从事务农,2011年据报轮候名单约有170多人,估计要等两、三年才可获得租赁土地[19]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渔农自然护理署. 香港的農業. 2014年5月22日 [2014年9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9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棕地過去與將來. 信报. 2017-04-06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港澳經濟. 《港澳经济》 杂志社. 1984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4. ^ 《香港农业论坛:农业是都市的重要构成》
  5. ^ 林超英. 香港農業:新時代的新角度. 主场新闻. 201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天價菜心|街市狂飆至一斤40元 超市店員預告周三無菜心. 香港01. 2022/02/08 [2023-10-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鐵腕清零】港疫情未受控菜價飆升 本地菜商堅持不加價盼市民重拾「香港製造」. 自由亚洲电台. 2022-02-11 [2023-10-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本地菜】逾30間本地菜商名單遍布港九新界 方便市民買本地菜支持小店. 经济日报. 2022-02-10 [2023-10-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港府发展农业 被批乏生态视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5年3月23日
  10. ^ http://www.greeners-action.org/gsc/public/others/20120816_Mapopo_nentnda/20120816_MaPoPo_nentnda_PR.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政府胡乱规划,香港农业被扼杀 “新界东北发展区”应保地于农
  11. ^ Sun特搜:元朗「齊眉米」飯香有咬口.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原來,梅窩曾經有座菠蘿山!?. 好老土 Good Old Soil. 2023-10-01 [2023-10-02]. 
  13. ^ 13.0 13.1 13.2 55歲視光師於大嶼山隱世種每年限量100個香港獨有香水蜜糖菠蘿 出產3,000斤黃皮. https://www.mill-milk.com/. [2023-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习惯本土】子承父业种菠萝. 好集惯于Instagram. 2022-08-05 [2023-09-19] (繁体中文).
  15. ^ 免費入場!元朗葡萄園巨峰香印成熟了 園主教你揀靚提子秘技. 香港01. 2019-07-15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沙頭角有個葡萄園:地理老師退休務農 種好香港. 明周. 2018-08-16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支持本地農莊! 香港4大士多啤梨園|新鮮香甜 即摘即食!. 新假期. 2019-01-25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士多啤梨即摘放閃 當造好滋味 新界農莊滿園香. 明报. 2017-02-24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農機處處 復耕土地供不應求.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