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1月29日) |
太阳病,中医证名,为六经辨证之一。根据体系不同,有两种意义:
病因
编辑伤寒学派认为,太阳属表,为六经藩篱,外邪侵犯人体,首先都由太阳侵入。
太阳病纲要
编辑-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基本的病征。
脉浮是阳脉,也就是手指轻轻的碰,就可以感觉到脉,就称之为浮脉。头项强痛就是脖子后面后脑受风。此处受寒则温度低,温度低则寒则缩,缩即是血管跟神经都被束缚,血管变小,血液过不去,所以就感到强痛。恶寒就是发抖,体内汗水离开汗腺会经由皮肤毛孔排出,如果汗水离开汗腺还未至皮肤表面,但因为表寒毛孔闭缩,水无法出,水停留皮下,汗水一旦离开汗腺会成冰水,因此会有恶寒现象,恶寒就会一直发抖。
-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运动后,汗水大量流失之际,突然受风,此时脉浮不紧,就是虚证。因免疫系统产生对抗,因此会有发热现象,此时汗出就是主要症状,正常状况下,平常人不流汗,此证病人却常汗出,此时有时会发热,中风证的发热一般不是高烧。恶风即是怕风,病人不喜吹到风。
中风:流汗无恶寒,但不喜风,病人发热发烧但温度不高。
- 《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一定会有恶寒,体质好的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并直接进入里。脉阴阳俱紧者即是摸脉又浮又紧。
伤寒:不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因水排不出酸痛,中风不会酸痛,因为汗出。
- 《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不足七日,可算足六日。脉静就是脉象没有变化,也就是如果初发是浮缓,六日后也微浮缓,表就是没有传经,也就是没有到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简而言之,病情没有加剧。也就是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若是六日后,脉象突然跳得很急,那就是传经,表示病情加剧。
- 《伤寒论》:‘“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若过两三候以后不见阳明证或是少阳证,即不传经,表示病情没有加剧,还在太阳表证。
-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 《伤寒论》:‘若至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 《伤寒论》:‘“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为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伤寒论》:‘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治法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桂枝汤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麻黄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en}
- 大青龙汤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en}
- 太阳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伤寒论》六经病 |
太阳病 - 阳明病 - 少阳病 - 太阴病 - 少阴病 - 厥阴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