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志》是宋朝著名笔记志怪小说集,南宋洪迈撰,原书420卷,今存不及半。

内容 编辑

《夷坚志》始刊于绍兴末年(1162年),停笔于嘉泰二年壬戊(1202年),书名取《列子·汤问》“夷坚闻而志之”(古代贤者夷坚听闻奇异之事而记录下来)之意,记述了宋代城市生活、人文掌故、奇闻趣事,内容涉及三教九流、宗教信仰、诸子百家,搜罗广泛,卷帙浩瀚,有不少话本戏曲都取材于《夷坚志》故事,如〈冯玉梅团圆〉取材于〈徐信妻〉,仅凌濛初即取材三十余篇,占《二拍》篇幅一半。

《夷坚志》原书凡420卷,[1]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又分十集,《乙志序》中说:“《夷坚初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但随编随印,加之卷帙浩繁,全帙的刻本极少。后世多以涵芬楼版二百零六卷为通行本,分初志、支志及三志,外加补遗。

评价 编辑

后人对《夷坚志》褒贬不一。沈屺瞻说:“第观其书,滉漾恣纵,瑰奇绝特,可喜可愕,可信可证,有足扩耳目闻见之所不及而供学士文人之搜寻摭拾者,又宁可与稗官野乘同日语哉。”陆心源说:“虽其所载颇予传记相似,饰说剽窃,借与谈助,‘支甲序’已自言之。至于文思隽永,层出不穷,实非后人所及。自甲志至四甲,凡三十一序,各出新意,不相复重,赵与时《宾退录》节录其文,堆挹甚至,信乎文人之能事,小说之渊海也。”[2]鲁迅说:“偏重事状,少所铺叙”,[3]不脱六朝志怪“粗陈梗概”的传统。[4]甚至是漫抄旧书,一昧贪多,有人取《太平广记》中之事“改鼠首尾,别以名字以投之,至有数卷者”,洪迈也都收入。陈栎勤《有堂随录》则谓洪氏"欲修国史,借此练习其笔”。周密批评他“贪多务得,不免妄诞。”[5]

流传 编辑

《夷坚志》于宋代已有散佚,元代亡佚近半。[6]宋史·艺文志》只录甲乙丙六十卷,丁戊己庚八十卷。元人沈天佑曾刻印《夷坚初志》甲乙丙丁四志共八十卷,仅占全书的五分之一,[7]另外叶祖荣选编的《分类夷坚志》今存五十一卷。可见《夷坚志》散佚之严重。现存传本以上海涵芬楼编印张元济校勘的《新校辑补夷坚志》二百零六卷最全,但初志、支志、三志加补遗仅约为原书之半。[8]后来《永乐大典》等书中又辑出佚文二十六则。《夷坚志》大量的记载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几乎包含了中医药文化的各个层面。元好问著有《续夷坚志》。元代有无名氏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注释 编辑

  1. ^ 胡应麟《读夷坚志》记:“洪景卢《夷坚志》,四百二十卷,卷以甲乙丙丁为次。……癸未入都,忽王参戎思延语及,云余某岁憩一民家,睹敝簏中是书钞本存焉,前后漶灭,亟取补缀装潢之,今尚完帙也。余剧喜趣假录之。”
  2. ^ 《夷坚志》重刻本序文
  3. ^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4. ^ 赖婉琴,〈征求异说虚益新事——试从《夷坚志》论笔记小说的特点及成因概要〉
  5. ^ 《癸辛杂识序》
  6.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提要》:“胡应麟《笔丛》谓所藏之本有百卷,核其卷目次第,乃支甲至三甲,共十一帙,此殆胡氏之本又佚其半也”。
  7. ^ 沈天佑的《序》言:“今蜀、浙之板不存,独幸闽板犹存于建学。然点检诸卷,遗缺甚多。本路张府判绍先提调学事,勉予访寻旧本补之,奈闽板久缺,诚难再得其全。幸友人周宏翁,于文房中尚存此书,是乃洪公所刊于古杭之本也,然其本虽分甲乙至壬癸为十志,似与今来闽本详略不同,而所载之事,亦大同小异。愚因摭浙本之所有,以补闽本之所无。”清人严元照曾指出沈天佑修补时有妄改《支志》原文:“书内尚有夺页,其所补有以宋版补者,有元人所刊补者。凡宋版所补,皆其原文;元人所补,多取支志、三志之文窜入之,如甲志所载元绍兴以后事,而所补乃及于庆元,此其证也。”
  8. ^ 涵芬楼汇刻本《夷坚志校例》云:“甲乙丙丁四志据严元照影宋手写本,支志甲乙丙丁戊庚癸、三志己辛壬均据黄丕烈校定旧写本,所补廿五卷则以叶祖荣分类本为之主而辅以明钞本,至再补一卷则杂取诸书,均于条下注明从出。”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