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

苏联克格勃(KGB)特工

奥列格·安东诺维奇·戈尔季耶夫斯基(俄语:Оле́г Анто́нович Гордие́вский,1938年10月10日),英国三等勋爵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驻外特工,后成为国安会伦敦联络站站长。但同时也以双重间谍的身份在1974年至1985年间为英国秘密情报局 (军情六处) 提供情资。[2]尽管因为莫斯科当局怀疑戈尔季耶夫斯基叛国而将其召回国内,但他仍在1985年7月透过代号匹黎可行动(Operation Pimlico)的计划自苏联脱逃,苏联随后在其缺席的情况下判处戈尔季耶夫斯基死刑。[3]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
三等勋爵士
2007年的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
效忠苏联
英国 (自1974年)
服务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
秘密情报局
等级国家安全委员会上校
奖励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
文学博士荣誉学位
化名SUNBEAM
 PIMLICO
 NOCTON
 OVATION
 TICKLE

出生 (1938-10-10) 1938年10月10日85岁)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莫斯科
源自2009年8月3日BBC节目《军情六处:阴影下的世纪》[1]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作为内务人民委员部 (苏联秘密警察与国安会前身) 官员之子,戈尔季耶夫斯基在 1938 年出生,[4]其在学校成绩优异,并在求学时期学会说德语[2]

之后戈尔季耶夫斯基辗转前往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就读,并接受内务人民委员部训练,为充实其间谍技能,他精通了德语,且学会如何说丹麦语瑞典语以及挪威语[2]

职涯 编辑

完成学业后,戈尔季耶夫斯基加入外交服务单位,在柏林墙筑成之际的 1961 年 8 月被派驻到东柏林,柏林墙的筑起使他开始对苏联体制产生不信任感。[2]在柏林工作一年后,他返回了莫斯科。[4]

1963 年,戈尔季耶夫斯基正式加入国家安全委员会,3年后被派驻到哥本哈根的苏联代表处。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布拉格之春政治民主化运动,最后由苏联为主的武装力量入侵告终,导致戈尔季耶夫斯基对苏联的不满持续增加,开始秘密向丹麦和英国情报单位发出合作讯号。[2]在1974年他同意向军情六处提供情资,并将这视为“摧毁苏联体系”的一步。[5]军情六处则赋予了他 SUNBEAM[注 1] 的代号。[5]1978年戈尔季耶夫斯基于丹麦的第二次驻外工作结束,受召回到莫斯科的他迅速地与当时的妻子离婚,迎娶了一名外遇对象,由于国家安全委员会视外遇和离婚为相当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戈尔季耶夫斯基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再被派驻到外地工作。[2]居住在莫斯科的期间,他也未敢冒险向军情六处供应情报。[2]

于是他开始学习说英语,同时试图说服委员会让自己能在伦敦的单位任职,1982年6月,戈尔季耶夫斯基得偿所愿。[2]并借由军情六处所提供的大量无害情报和接触目标;以及该单位不断将其上司以不实指控驱逐回莫斯科的方式,戈尔季耶夫斯基的职阶不断提升。[2]他也继续向军情六处提供机密文件和情资,此时他在军情六处的代号变更为 NOCTON[注 2][5]此外,由于军情六处与美方分享戈尔季耶夫斯基提供的高机密情报时并未提供他的名称或职位,因此美国中央情报局另给予他代号TICKLE[注 3][5]

1985 年 4 月底,他终于晋升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伦敦联络站站长,但同年5月16日,他突然收到电报要求立即返回莫斯科。军情六处告知他可以自行决定是要直接叛逃至英国,并受英国政府保护;或是担负被不当审问、甚至遭杀害的风险飞往莫斯科。[2]戈尔季耶夫斯基认为自己维持站长身份对军情六处会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军情六处也鼓励他回到莫斯科,但也开始着手必要时的逃脱计划。[2]

戈尔季耶夫斯基不知道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奥德里奇·艾姆斯私下调查出了他的身份,[6][2]并在该年 5 月至 6 月上旬期间将相关情报供与苏联。在戈尔季耶夫斯基于1985年5月19日返回莫斯科后遭到了下药和审问对待,但由于当局未能指控他任何罪行。国安会遂将其安置在一个不敏感的部门办公室工作。[7][2]在不断的监视和压力,以及被高度怀疑为双重间谍的情况下,他于1985年7月向军情六处用预先安排好的方式发出了秘密求救讯号。[8]

1985年,戈尔季耶夫斯基在军情六处安排下成功脱逃至英国后,他对于西方世界的助力反而有所提升,因为他所提供的情报皆可以立即投入运用,而再无须担忧会危及到他的生命、身份或地位。[2]

媒体 编辑

2018年班·麦金泰尔出版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传记《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2]隔年该书加入了与戈尔季耶夫斯基相关的军情六处、国安会以及中情局官员对此书反应的后记。

注释 编辑

  1. ^ 意为日光
  2. ^ 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落
  3. ^ 意为发痒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eroes and Villains. MI6: A Century in the Shadows. 第2集. 3 August 2009 [2014-01-18]. BBC Radio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Macintyre, Ben.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 London. 2018 [2023-06-20]. ISBN 978-0-241-18666-4. OCLC 1021289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 
    本·麦金泰尔. 间谍与叛徒:改变历史的英苏谍战. 甲骨文丛书. 由袁鑫翻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1. ISBN 978-7-5201-6700-0 (中文(中国大陆)). 
  3. ^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review – a gripping tale of escape from the USSR. the Guardian. 2018-10-07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英语). 
  4. ^ 4.0 4.1 Carlisle, Rodney P. Encyclopedia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Armonk, N.Y.: Sharpe Reference, an imprint of M.E. Sharpe. 2005. ISBN 978-1-317-47177-6. OCLC 436850527. 
  5. ^ 5.0 5.1 5.2 5.3 Review | In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a tale of Cold War espionage that’s both thrilling and true. Washington Post. [2022-07-27].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美国英语). 
  6. ^ Feifer, Gregory. Spy handler : memoir of a KGB officer :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n who recruited Robert Hanssen and Aldrich Am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5. ISBN 0-465-00968-9. OCLC 56085946. 
  7. ^ Magazine, Smithsonian; Wise, David. Thirty Years Later, We Still Don't Truly Know Who Betrayed These Spies. Smithsonian Magazine.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3) (英语). 
  8. ^ Schwab, Reviewed by Bill. Review: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Missourian.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