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重定向自安德烈斯·古爾斯基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德语:Andreas Gursky;1955年1月15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擅长使用大型座架式相机拍摄大面积影像,再以电脑技术组合数张底片,呈现出色彩鲜明与细节丰富的大型人造景观。其1999年拍摄的《莱茵河二号》(Rhein II)在2011年以超过四百三十万美元成交,成为目前世界上最贵的摄影作品。[1]

早年教育

编辑

1955年,古尔斯基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其家中开设摄影工作室,父亲为商业摄影师,1975年高中毕业后,古尔斯基拒绝服义务兵役,选择担任18个月的医疗助理。[2]

1977年,古尔斯基申请进入埃森福尔克旺学校(Folkwangschule),学习如何将摄影应用到商业与新闻上,当时福尔克旺学校的学生多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的作品为典范,使用莱卡相机捕捉即刻性的主题,此时古尔斯基的作品仍具模仿性质,基本为小型的、对比有点鲜明黑白照片。[2]

1980年代:杜塞尔多夫学院时期

编辑

毕业后,古尔斯基因找不到摄影记者的工作,在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 1954)的鼓励下,于1980年进入了杜塞尔多夫学院就读,并在接受一年的通论教育后,开始与伯恩德和希拉·贝歇(Bernd and Hilla Becher)学习摄影,[3]其许多创作深受贝歇夫妇的摄影理念启发,例如古尔斯基以贝歇夫妇类型学摄影的方式拍摄当地百货公司柜姐、酒吧餐厅等。[4]然而,尽管他的老师贝歇夫妇更喜欢黑白摄影,古尔斯基还是坚持拍摄彩色相片,1981年,古尔斯基和朋友们建立了一个彩色照片暗房[3]

1987年古尔斯基从杜塞尔多夫学院毕业,并在杜塞尔多夫机场以灯箱的方式举办第一次展览,此作法正是杰夫·沃尔(Jeff Wall, 1946)常采用的商业展式形式。[5]此次展览展出其1981年至1985年的《保安人员》(Pförtnerbilder)系列,这组照片以贝歇夫妇类型学摄影的方式拍摄了各式德国办公大楼柜台的保安人员。

1990年代至今:以电脑技术组合底片

编辑

1980年代末期,古尔斯基便逐渐开始将电脑技术应用于自身的摄影作品中,起初他仅是为了去除相片上的杂点与调整大画幅相机导致的变形,后来他开始尝试将多张照片合成成一张。[6]此时期古尔斯基也奠基了自身的拍摄风格:

全球化场景

编辑

古尔斯基最初以庄严的、极简的景观而闻名,然而1990年代,他将焦点转向拥挤、混乱的当代生活图像,以及由科技和商业世界组成的景观,[7]并以各大国家的都会景观作为拍摄对象,呈现出全球化的场景,例如超市、饭店、摩天大楼、演唱会现场、仓库、股票交易所、商品货架等,《亚特兰大》(Atlanta)即为一例。

在《亚特兰大》中,古尔斯基站在同一水平上,以180度的距离拍摄了两组不同视角的亚特兰大凯悦酒店中庭,接着使用电脑合成技术将此二个不同的视角合并在一起;即以画面的垂直中轴线为基准,古尔斯基于此线上将同一条走廊的两端合并,创造了一堵从未真正存在过的墙,其实在实际的凯悦饭店中,仅有照片右半部的景象。[8]如同古尔斯基的许多照片,《亚特兰大》想像了一个全球性迁移和流动的世界,在此空间里,旅行、休闲和劳动相互关联。[8]

俯瞰视角

编辑

古尔斯基经常以远距离加上高角度的角度俯拍都市景观,此作法使摄影图像扁平化,近似抽象画作。1993年拍摄的《未命名I》(Untitled I)为一极端的例子:1993年,古尔斯基带着他的相机来到杜塞朵夫美术馆,以俯视的角度从上层拍摄美术馆里的参观者,这些采用较高视角的照片,与古尔斯基早期的鸟瞰视角摄影或1990年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并非毫无关系。[9]然而,到了1992年,古尔斯基在开罗拍摄的一组双联照片,以几乎垂直的凝视使图像扁平化,并将地平线从画面上驱逐,暗示着他对平面抽象的兴趣日益浓厚。当时,古尔斯基并未展示或发表过这些照片,而是继续在此领域实验;1993年,在《未命名I》中,古尔斯基选择了更极端的作法,其将三脚架降低到大约2.5英尺,并仅聚焦于美术馆的地毯。[9]

与绘画连结

编辑

1990年代开始,古尔斯基的许多摄影作品出现指涉特定画作的倾向,甚至具有以摄影向绘画与雕塑竞争的企图,例如《未命名I》令观者联想到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1970年至1975年的灰色单色系列(Grey),或是《莱茵河二号》对埃尔斯沃思·凯利(Ellsworth Kelly, 1923-2015)《火车景观》(Train Landscape, 1953)的转换。[10]虽然古尔斯基的摄影作品,无法呈现出如同画布提供的丰富纹理及复杂表面等此类感官上的存在感,但其大尺寸和豪华的印刷表明了其确实渴望达到抽象绘画的状态。[8]

2001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个展

编辑

2001年之前,古尔斯基的名声仍仅局限于欧洲,然而,2001年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 Museum)为古尔斯基举办的半回顾展成为其艺术生涯的一大突破,使其在美国声名大噪。《艺术从1900年》(Art Since 1900)一书将其列为2001年重要事件之一,原因为古尔斯基的摄影作品代表着剧画摄影(tableau)再度成为摄影的主流。[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Erin Skarda. And Here’s the Most Expensive Photograph in the World. 2011-11-11 [202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2. ^ 2.0 2.1 Galassi, Peter. Andreas Gursky (PDF). H.N. Abram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1: 12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6). 
  3. ^ 3.0 3.1 Guggenheim Museum. Andreas Gursky.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4. ^ Galassi, Peter. Andreas Gursky (PDF). H.N. Abram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1: 19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6). 
  5. ^ Galassi, Peter. Andreas Gursky (PDF). H.N. Abram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1: 42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6). 
  6. ^ 徐雪寒. 影像精神的傳承與市場「價構」的契合——古爾斯基攝影作品被高價收藏的原因分析. 海峡影艺. 2019, (3): 41-43. 
  7. ^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Shanghai.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8. ^ 8.0 8.1 8.2 Matthew Biro. From Analogue to Digital Photography: Bernd and Hilla Becher and Andreas Gursky. History of Photography. 2012.8, 36 (3): 353-366. 
  9. ^ 9.0 9.1 Galassi, Peter. Andreas Gursky (PDF). H.N. Abram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1: 33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6). 
  10. ^ Gursky, Andreas. Andreas Gursky: Works 80-08.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9: 30. 
  11. ^ Foster, Hal. Art Since 1900.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4: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