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荣格

瑞士心理醫生和心理治療師(1875-1961)
(重定向自容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德语:Carl Gustav Jung发音:[kaʁl ˈjʊŋ];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旧译容格杨格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是一位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鼻祖之一。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
三十多岁的卡尔·荣格
出生(1875-07-26)1875年7月26日
 瑞士图尔高州凯斯维尔
逝世1961年6月6日(1961岁—06—06)(85岁)
 瑞士苏黎世州苏黎世
居住地 瑞士
知名于分析心理学
配偶艾玛·荣格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精神病学心理学精神疗法分析心理学
机构伯格尔茨利瑞士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军官)
博士导师尤金·布鲁勒
受影响自欧根·布洛伊勒孔子佛洛伊德康德老子尼采柏拉图谢林叔本华铃木大拙
施影响于巴舍拉黑塞勒瑰恩麦克纳波洛克冯·弗朗茨
签名

生平

编辑

荣格出生于瑞士图尔高州一个名为凯斯维尔的村庄。六个月大时,全家移居到莱茵瀑布边的劳芬城堡附近居住(今属劳芬-乌维森镇)。荣格的父亲是牧师,他从小受家庭气氛影响,对宗教产生兴趣。但由于他认为其父身为牧师却丧失真心的信仰且无力面对现实,只能讲述空洞的神学教条,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时期在领圣餐时心中毫无感觉,不符他的期望,对基督教非常失望。

1895年-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随后在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助理医师职位,在布鲁勒手下实习。期间他进行了高尔顿词语联想实验的研究,积累了最初的声誉。荣格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去职务自己开业。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届主席,后因两人的学说产生分歧而决裂。由于此决裂弗洛伊德将荣格的名字一笔勾消。荣格曾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成就

编辑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曾经忧郁数年。他曾见到幻像也曾感觉到众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个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脚的老人菲利门,另一个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这两位成为他日后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玛的样本。

因荣格对宗教毫无忌讳,他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藏传佛教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禅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对西方炼金术着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无意识的心性。

他也在解方面有杰出成就。梦反映潜意识,是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据他估计,自己一共大约解过80000个梦。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别,是他的理论得到较广泛的考察证据。相对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隐晦表达,荣格更强调梦具有一种补偿作用。梦不是伪装和欺骗,而是一部用特殊语言写成的书。在梦的分析上,荣格强调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独的梦,而是关注梦的系列,着重分析与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大梦”。同时,荣格对梦的一些神秘现象也产生了兴趣。荣格按时间顺序把梦分成指向过去的梦(即通常的对过去生活进行回应的梦)、同时不同地的梦(即梦见的一件事正好在现实的某一角落同时发生)和指向未来的梦(即预言的梦)。对于后两者因违反因果律,在当今科学无法得到解释。荣格认为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

他曾到非洲美洲等地对原始人类的心理进行考察,提出集体潜意识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他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并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功能类型进行匹配。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性、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这种分类法成为以后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BTI)的基本理论。

在他晚年时,荣格在梦中得到启示,回头研究亚伯拉罕诸教。在最满意著作《答约伯》中批判犹太教基督教耶和华。也许因个人经历,他批判约伯记中耶和华对约伯的回答。此一充满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对与批评。由于他年事已高,他对这预料中的批评并不在乎。他也认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并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思想

编辑

情结

编辑

情结是个人无意识中的成分。

共时性

编辑

荣格认为两件或多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有翅膀的菲利门出现前,荣格发现一只少见的鱼狗死在湖畔。他认为这两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关联。

性冲动

编辑

与弗洛伊德认为欲力是纯粹性的潜力不同,荣格认为性冲动是普遍的生命力,除表现在生长及生殖方面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

原型

编辑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荣格所发现人类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共同象征。

  • 阿尼玛: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性格,只有一个。阿尼玛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 阿尼玛斯:女人潜意识中的男性性格,可有多个。
  • 阴影:潜意识中与自我相反的人格。
  • 自性: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
  • 怪兽:很伟大、但是很冷漠,令人感觉到自己不重要。

个性化

编辑

个性化(Individuation)或译个体化是心灵成长的目标,也就是自我的实现(Self Realization)。其方法为融合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中的阴影阿尼玛或是阿尼玛斯让自我实现。

集体潜意识

编辑

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有个人潜意识及集体潜意识。他考察非洲美洲等地原始人类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并比较西方人与东方人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梦,发现许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结论。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几千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遗传倾向。这些遗传倾向被称为原型。各种原型在梦、幻觉、幻想、神经症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相对于弗洛伊德的无神论顷向,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中充满了的形象。

内向性与外向性

编辑

荣格是首位定义心理学中“内向性与外向性”者之一。在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个人都属于“内向”、“外向”两种性格。荣格将这两种心理类型以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戴奥尼修斯比较。内向性格者被比拟成通情达理的阿波罗,他们喜欢独处、思考,深思熟虑并且善于自省。内向性格者有时可能对于参与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外向性格以戴奥尼斯比拟,他们富有活力、生动并且喜爱参与活动。外向性格的人在意外在世界的感受、物体与行为。外在性格的人极可能于独处时感到无聊。

人格面具

编辑

人格面具(persona)是人们在他人眼中表现出的形象,通常是社会和公众期许的形象。

著作列表

编辑

荣格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与动力,原型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心理类型》(1921年)、《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回忆、梦、反思》(1965年)、《答约伯》等。

以下为已翻译为中文的著作:

著名病人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十個你可能不知道的愛因斯坦小故事. 国家地理频道. 2017-05-03 [202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6). 
  2. ^ 2017国家地理频道影集世纪天才爱因斯坦第五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拓展阅读

编辑

导论性文本

荣格思想各个领域的文本

  • Robert Aziz, C. G. Jung's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ynchronicity (1990), currently in its 10th printing, is a refereed publication of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0-7914-0166-9.
  • Robert Aziz, Synchronic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thical in Jungian Psychology in Carl B. Becker, ed., Asian and Jungian Views of Ethics.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99. ISBN 0-313-30452-1.
  • Robert Aziz, The Syndetic Paradigm: The Untrodden Path Beyond Freud and Jung (2007), a refereed publication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6982-8.
  • Robert Aziz, Foreword in Lance Storm, ed., Synchronicity: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Meaningful Coincidence. Pari, Italy: Pari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88-95604-02-2
  • Wallace Clift, Jung and Christianity: The Challenge of Reconciliation.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ISBN 0-8245-0409-7
  • Edward F. Edinger, The Mystery of The Coniunctio, ISBN 0-919123-67-8
  • Wolfgang Giegerich, The Soul's Logical Life, ISBN 3-631-38225-1
  • James A Hall M.D., Jungian Dream Interpretation, ISBN 0-919123-12-0
  • James Hillman, "Healing Fiction", ISBN 0-88214-363-8
  • Montiel, Luis, "El rizoma oculto de la psicología profunda. Gustav Meyrink y Carl Gustav Jung", Frenia, 2012, ISBN 978-84-695-3540-0
  • Catherine M Nutting, Concrete Insight: Art, the Unconscious, and Transformative Spontaneity, UVic Thesis 2007 214
  • Andrew Samuels,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 ISBN 0-415-05910-0
  • June Singer, Boundaries of the Soul, ISBN 0-385-47529-2. On psychotherapy
  • Marion Woodman, The Pregnant Virgin: A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SBN 0-919123-20-1
  • Simosko, Vladimir. Jung, Music, and Music Therapy: Prepared for the Occasion of the C.G. "Jung and the Humanities" Colloquium, 1987. Winnipeg, Man., The Author, 1987

学术性文本

  • Andrew Samuels, The Political Psyche (Routledge), ISBN 0-415-08102-5.
  • Lucy Huskinson, Nietzsche and Jung: The Whole Self in the Union of Opposites (Routledge), ISBN 1-58391-833-7
  • Davydov, Andrey. From Carl Gustav Jung's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o Individual Archetypal Pattern. HPA Press, 2014. ISBN 9781311820082
  • Remo, F. Roth: Return of the World Soul, Wolfgang Pauli, C.G. Jung and the Challenge of Psychophysical Reality [unus mundus], Part 1: The Battle of the Giants. Pari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88-95604-12-1.
  • Remo, F. Roth: Return of the World Soul, Wolfgang Pauli, C.G. Jung and the Challenge of Psychophysical Reality [unus mundus], Part 2: A Psychophysical Theory. Pari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88-95604-16-9.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文本

  • Kerr, John. A Most Dangerous Method: The Story of Jung, Freud, and Sabina Spielrein. Knopf, 1993. ISBN 0-679-40412-0.

其他人谈论荣格的文本

  • van der Post, Laurens, Jung and the Story of Our Time,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1975. ISBN 0-394-49207-2
  • Hannah, Barbara, Jung, his life and work; a biographical memoir,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76. SBN: 399-50383-8

批评性学术文本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