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渎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北起山阳(今淮安),南至扬子津(今扬州南),长300里,水面阔40步,沟通淮河长江,原为春秋时期古邗沟,隋开皇七年(587年)修复疏通,大业元年(605年)再度疏通加宽。元朝修京杭大运河,原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作废,而山阳渎仍然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沿广通渠达大兴城长安,北由永济渠达涿州、南经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达江都、余杭。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又叫韩江),《水经·淮水注》称中渎水,利用自然湖泊和河流串联而成,路程弯曲。东汉末广陵(治所在今扬州市)太守陈登的改道,由樊梁湖往北,直至淮安入淮,改变过去绕道博芝、射阳两湖的曲折线路。这一改变奠定了后来邗沟的基本格局。晋穆帝时期,地方官员陈敏在原运河的西边,从射阳到末口开凿了另一条路程较短而又较直的新运河,取名山阳运道,亦叫山阳水道。到隋代,这条运河虽被淤塞,但行水路线仍清楚。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修复了这条运河,称山阳渎,与此同时还整修了汴河。605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10余万人,重修山阳渎,改由扬子津入江,全长150余公里,水面阔40步。

参考文献 编辑

  • 魏徵:《隋书·志十九·食货志》
  • 杜佑:《通典·卷十·食货十·漕运》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