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仔

(重定向自巖廟

岩仔闽南语中是指山中佛寺。20世纪初之前,岩仔在福建漳州泉州地区、潮汕地区台湾以及东南亚福建、潮州社区还相当普遍。

岩仔
汉字 巖仔
白话字 giâm-á
台语罗马字giâm-á

简介

编辑
 
宝藏岩(观音亭)

岩仔,漳州人发音为(giam ah),泉州人发音为(gam ah),潮州人称为、发音为(ngam),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

岩仔于寺庙的正式名称又可称为,例如台湾桃园市寿山岩,台湾嘉义县相当著名的半天岩台北市相当著名的芝山岩宝藏岩,三大清水祖师庙宇三峡长福岩艋舺清水岩淡水清水岩、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等。中国泉州的老君岩或中国泉州的岩仔妈祖等。惟因时代变迁,18世纪后岩仔的发展以台湾为主,漳泉两地几近绝迹。

历史

编辑

观音信仰唐朝时期就已经深入闽南,普陀山普济寺原为不肯去观音院,只是简单的草棚,唐宋时期由经商的福建人出资修成十方丛林,至今福建人去普陀山第一站一定要去普济寺。除了产生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闾山派之外,也衍生出适合汉人闽人)民情的汉传佛教。此阶段,观音菩萨为佛教中,最容易被汉人所接受的主神

18世纪之后,观音菩萨为主神的佛教庙宇,大量兴建于台湾泉漳。这里面也包含众多兴建于山边的佛寺,于是“岩仔”一词,亦往往被直接解释为“主奉观音的庙宇”,此等分类尤以台湾为主。而其他清水祖师清水岩)、显应祖师顶泰山岩下泰山岩)等,则一般不称为“岩仔”,称为“祖师庙”。

台湾岩仔的现况

编辑

根据2005年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台湾的佛寺共有2227座,《台湾地区主神寺庙》(仇德哉,1985)一文则指出台湾供奉观世音的寺庙共595座。此外台湾主祀观音的庙宇有寺、宫、阁、堂、坛、庵、岩等等的名称区分。例如,亭为地主所盖,寺为大庙,堂常为村庙,岩则通常盖于山边。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台湾岩仔除另外有寺的别名之外,也多改名。例如艋舺慈云岩改名为慈云寺鼓山打鼓岩改名为元亨寺。虽说如此,两者之间还是有些许差异,例如岩通常比佛寺规模小,岩仔建筑多燕尾脊,岩可由在家众主持,岩不可如寺般设纳骨塔等等。不过在1945年大型岩仔出现后,这种设限已不明显。

台湾岩仔的起源大多来自民间捐建,管理方式有在家管理或在家委托出家人管理,因此寺产也属于在家信众。战后的佛教界不承认“民间佛教”这样的佛教,但是,要争庙产、争管理权之时,却又认为那是“佛教的”寺庙,因此部分由在家委托出家人管理的岩仔,曾历经在家和出家为管理权、庙产与祭祀方式而冲突之事,有在家成功取回管理权者,如半天岩紫云寺;也有在家丧失管理权者,如翠屏岩,后改名观音山大觉寺,已非传统的岩仔样貌。

现下台湾,不包含祭祀道教主神的岩仔约有70间。较为出名的有台北市芝山岩康熙年间建的宝藏岩、18世纪所建的慈云岩桃园市寿山岩台中市清水紫云岩、及高雄三大岩的林园清水岩大社翠屏岩阿莲大岗山岩。台湾知名宗教学者林美容将这些现下影响力相当深、与中国佛教多所差异的岩仔,称为“民间佛教”,不过台湾知名佛教史学者江灿腾则认为岩仔仅为“民间佛教”的一部分,唯有将庵、堂、寺等相关建筑一并加入探讨,才能完整呈现“民间佛教”的历史面貌。

参考资料

编辑
  • 林美容,《台湾的“岩仔”与观音信仰》,1996年12月,台北,《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林美容,《台湾的民间佛教与岩仔的观音信仰之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