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语法

(重定向自巴利語語法

巴利语语法(Pali grammar)为基于巴利语语法。其主要特征是复杂的动词系统,丰富的名词词尾变化,和广泛使用了合成名词。巴利语语法由巴利语语法家在两千年多来研习和编撰著。

书写法

编辑

带有变音符号的巴利语字母

编辑

历史上,巴利语的最先书写记录据信是在斯里兰卡基于早先口头传承而写成的。依据斯里兰卡的大编年史Mahavamsa,由于国家闹大饥荒,佛教僧侣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王期间写下了巴利语圣典。写下的巴利语的传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母音值系统,但使用各种各样的实际文字来表达这些音值。这使很多西方人糊涂,他们意图假定一种文字不可避免的连结著一组音素。

斯里兰卡,巴利语文本记录于新哈勒文(Sinhala,僧伽罗文)。其他地区文字,最显著的有高棉文缅甸文、傣文(传统傣仂文)和现代泰文(自从1893年),天城文和东南亚孟族人(Mon)的孟文、寮文(寮国Laos)也已经被用来记录巴利语。

自从十九世纪,巴利语已经用罗马文字书写了。Frans Velthuis设计了一个可选方案允许使用普通ASCII码来打字而不用变音符号,但是它比标准Rhys Davids系统(见下)要更少可读性。

巴利语字母如下排序:

a ā i ī
u ū e o -ṃ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ḷ v
s h ḷh

ḷh尽管是h的连写,但实际上是一个单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计算机上的巴利语转写

编辑

有多种字体用于巴利语转写,但是不推荐老的ASCII字体比如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等,因为它们彼此不兼容并且在技术上过时了。正好相反,推荐基于Unicode标准的字体,因为Unicode是所有字体的前景还有它们易于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Unicode字体都包含必须的字符。要正确的显示用于罗马化巴利语(或梵语)的所有变音符号,Unicode字体必须包含下列字符范围:

  •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圣典协会[1]向Windows和Linux计算机推荐VU-Times字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Gandhari Unicode字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雪域数码图书馆推荐Times Ext Roman字体,和到其他一些可用于巴利语的Unicode字体的链接。还有一名英国佛教僧侣Bhikkhu Pesala提供了原为自己设计的一些巴利语Unicode 字体,和用于Windows XP的某些巴利语键盘。进一步的,Alanwood的Unicode资源的字体段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链接了可用于巴利语录入的一些通用字体,如果它们覆盖了上述字符范围的话。

使用ASCII的巴利语文本

编辑

Velthuis方案最初由Frans Velthuis在1991年为他给TEX排字系统设计的“devnag”天城体字体开发的。表示巴利语变音符号的这种系统已经用于某些web站点和讨论列表。

下表比较各种常用表示:

字符 ASCII表示 字符名 Unicode编码 HTML代码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r r dot-under U+1E5B
.l l dot-under U+1E37
.m m dot-under U+1E43
.h h dot-under U+1E25
"n n dot-over U+1E45
ñ ~n n tilde U+00F1 ñ
.n n dot-under U+1E47
.t t dot-under U+1E6D
.d d dot-under U+1E0D
ś "s s acute U+015B ś
.s s dot-under U+1E63

构词法

编辑

巴利语是高度词形变化的语言,其中几乎所有词,除了承载基本意义的词根之外,还包含一个或多个词缀(包括前缀及后缀),它们某种方式修改意义。名词要为了和格而变格词尾;动词词形变化要承载关于人称、数、时态语气的信息。

名词变格

编辑

巴利语名词为三个语法(阳性,阴性,中性)和两个数(单数,复数)而词尾变化。名词还在原则上显示八个主格paccatta),呼格宾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与格sampadāna),离格属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实例中,两个或多个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别是对于属格和与格。

a-词干

编辑

a-词干,它的未变格词干结尾于短a/ə/),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宾格中不同。

阳性(loka-“world”) 中性(yāna-“carriag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宾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离格 lokā(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与格 lokassa(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yānāya) yānānaṃ
属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lokasmiṃ) lokesu yāne(yānasmiṃ) yānesu

ā-词干

编辑

名词的词干结尾于ā/aː/)总是阴性的。

阴性(kathā-“story”)
单数 复数
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宾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离格
与格 kathānaṃ
属格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词干和u-词干

编辑

i-词干和u-词干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宾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阳性(isi-“seer”) 中性(akkhi-“ey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呼格
宾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离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与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属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阳性(bhikkhu-“monk”) 中性(cakkhu-“ey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呼格
宾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离格
与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属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延伸阅读

编辑
  • Gupta, K. M.(2006).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aning in Pali. New Delhi: Sundeep Prakashan. ISBN 978-81-7574-170-6
  • Müller, E.(2003). The Pali language: a simplified grammar. Trubner's collection of simplified grammars. London: Trubner. ISBN 978-1-84453-001-4
  • Oberlies, T., & Pischel, R.(2001). Pāli: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 Indian philology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v. 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6763-4
  • Hazra, K. L.(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978-81-246-0004-7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