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均衡

(重定向自市場均衡

经济均衡市场均衡(英语:Economic equilibrium)在经济学中指的是市场达到以下的条件: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达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价格。

市场价格平衡

特性

编辑

当价格高于均衡点时,供给将会有剩余;相反地,价格低于均衡点时,供给将会有短缺。不同的供给曲线和不同的需求曲线有着不同的均衡点。在最简单的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中,可以观察到一个静态的市场均衡点;然而,经济均衡同样可以发生在非市场关系中,并且也可以是动态的。这个例子就是局部均衡的情形,这种情形下,均衡有可能是多重市场的,或者是普遍均衡

如同它其他的用法(例如在化学中),在经济学中,均衡的意思是“平衡”,在这里也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力量的平衡。例如,供给持续的增加将会中断均衡,而导致价格变低。最后,新的均衡会在多数的市场中重新形成,然后买卖的数量将一直维持在同一点,除非有供给或需求情况发变)。也就是说,没有内部的力量会导致价格或数量的改变。

并非所有的经济均衡都是稳定的。以一个稳定的均衡来说,从均衡偏离的小偏差将会产生某种经济力量,以某种方式而使经济系统回复原本的均衡。例如说,从一个均衡的市场出发,供给过多而导致价格变低的情况如果发生了,它会逐渐减少而回到供给等于需求的情况。假如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多于一点,则可以发现有稳定与不稳定的均衡。

均衡并没有本质上好或坏的性质,所以将规范性的价值附加在这个概念上会是一种错误。例如,人们即使普遍处在饥荒中,食物市场也可以是均衡的(因为他们无法负担过高的均衡价格)。

解释

编辑

在大多的解释中,例如亚当斯密经营的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市场会透过价格机制达成经济均衡。也就是说,任何过度供应(market surplus或glut)会导致价格降低,这也使得供给的数量降低(因为生产与销售商品的诱因减低),并且使需求的数量增加(因为提供消费者便宜的商品),这个机制就会自动废除(abolish)过度供应的情形。相似地,在自由市场中,任何过度的需求(或说短缺)会导致价格增加,这会导致需求的的减低(因为消费者无力购买),并且增加供给的数量(因为生产与销售商品的诱因升高)。如之前所说,不均衡情况(在这个例子中指的是短缺)将会消失。这个能自动消灭市场不平衡的市场,与所谓中央计划的经济类型可以区分开来。可以想见后者将有困难提供正确的价格,并且受困于货品和服务的持续短缺。

这种观点受到至少两种学派的攻击。现代主流的经济学指出均衡并不必然相应于市场出清,但会相应于失业状态,也就是劳动经济学效率工资假说(efficiency wage hypothesis)。某方面相同的是信用限额(credit rationing)的现象,在这情况中,银行降低利息来创造贷款的过度需求,因此可以挑选客户的对象。更进一步说,经济均衡和垄断也同样相应,垄断的组织可以故意维持市场的供应短缺来哄抬价格,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垄断造成短缺也成质疑,如果提高价格需求量将会减少,短缺不存在。最后,凯因斯经济学则指出未充分就业均衡,也就是劳动力的剩余(如周期性失业)与总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短缺的长期共存情况。

另一方面,奥地利学派约瑟夫‧熊彼得认为均衡从未可能实现,因为每个人总想获取最低的价格,进而系统中总会有动态因素存在。自由市场的优势并非在于创造静态或者普遍均衡,而是在于能够组织资源以符应个体的欲望,并且“发现”经济进步的最好方法。

张五常的看法

编辑

美国经济学家张五常指出:均衡是指模式有足够的局限条件导出可被推翻的假说。因为在局限下争取最大利益的公理下,均衡必定达到,也达至帕累托最优。否则,竞争者必然争取其中的潜在利益。而张五常教授也指出,需求量是不可被观测的,因此不均衡的情况,即剩余及短缺是不可被验证。因此,传统上的不均衡是套套逻辑,无论是什么情况也可说是不均衡。张五常教授指出,传统所谓剩余和短缺是指价格竞争未能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他提出,若考虑全部局限,均衡将会出现,因为非价格竞争出现协助分配资源。例如一件商品定价太低,传统分析认为出现了短缺。然而,非价格竞争如排队的出现会使消费者获得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回到均衡价格。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