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0′1″N 120°33′40″E / 27.66694°N 120.56111°E / 27.66694; 120.56111晋朝起,南雁荡山脉北支东部山口处即成为县级行政区(始阳县、横阳县、平阳县、平阳州)治所的所在地。围绕县治,历代相继建筑城墙用以守御,是为平阳城墙,或称县城。平阳城垣奠定了县城的发展空间,今日昆阳镇中心即大致在古城垣范围内。20世纪30年代,平阳城墙悉数拆除。

地理位置

编辑

南雁荡山脉位于浙江南部,中部一支为飞云江水系和鳌江水系的分水岭,自西向东一直延伸至东海之中。在其东部的九凰山和仙坛山之间,有一狭窄、平缓的山口,名为铁岭,平阳县城即坐落于铁岭西北侧。此处不仅是温瑞平原(温州主城区、瑞安城关)和南港平原(龙港苍南县城)之间的交通要道,还是两条浙古道[a]的北端起点,故平阳县有“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1]:1,30-33[2][3][4]

历史

编辑
城传白鹿并时迁,看取瓜形两叶鲜。[b]
蔓引西山泉脉脉,此间生聚旺千年。
——张綦毋《船屯渔唱》[5]

平阳县始建于西晋太康四年(283),治所即设于九凰山和仙坛山之间,据说为郭璞选定,延续至今超过1700年。城墙相传同样始筑于太康年间,周长一[1]:1,344-345

至正年间,知州周嗣德为抵御方国珍的进攻,重新修筑城墙,周长653洪武七年(1374),守御千户缪美增筑,加高3,周长632丈。县城呈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长轴方向为西北偏北—东南偏南,与铁岭(平阳岭)方向一致。开有城门四座:东门挹仙门,南门通济门,西门登瀛门,北门迎恩门。门上均有城楼,门外皆有吊桥跨于护城河上。东门北侧、西门北侧、北门东侧有水门。城内有大街(今解放街)贯通南北门,白石河街(今白石街)连接东西门。城外西南侧为九凰山(昆山),东侧为仙坛山(东门山)。明、两朝在此基础上有过多次修缮,但城廓范围均未改变,一直维持到近代。[1]:345,348

1942年初,由于受到侵华日军空袭威胁,县政府下令拆除城墙,至1944年初悉数拆除。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只作为地名保留下来。[1]:345

注释

编辑
  1. ^ 一为南港古道,从平阳县城一直南下至分水关进入福建福鼎。一为横阳古道,从平阳县城经金乡蒲城,去往福建沙埕港
  2. ^ 指椭圆形的平阳县城像瓜,城外九凰山和仙坛山像两片瓜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郑立于(主编). 平阳县志.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ISBN 7-5432-0109-7. 
  2. ^ 浙江通志 第4卷 自然环境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214. ISBN 978-7-213-09131-5. 
  3. ^ 平阳县地名委员会 (编). 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 1985: 87. 
  4. ^ 汤一钧(主编). 温州市公共交通志. 合肥: 黄山书社. 2000: 30. ISBN 7-80630-575-0. 
  5. ^ 雷梦水,潘超 等 (编). 中华竹枝词.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2143. ISBN 7-530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