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村,是广东广州市的一个屋邨,位于原番禺县黄华乡(后属东山区),现属越秀区建设街道管辖。该屋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政府拨款建设的工人住宅区。

历史 编辑

陈济棠主政时期广州工业经济急速发展,城市产业工人剧增。时陈济棠就开始着手解决劳工居住问题,其与时广州市市长刘纪文,于1934年7月23日召集市土地、财政、社会、工务、公安各局等机构官员,讨论大规模建设平民住宅事宜,会后责成广州市工务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务局经组织协调在广州市“东南西北中”选中多处地点,作为计划兴建劳工住宅的用地,而城北在飞来庙、造币厂(即黄华乡处)附近(华盖岗一带)当时就已选中为其中一处住屋兴建点[1],但国民政府时代只做过路网规划,一直未曾施行到工程。

到中共建政后的1951年,时广州市市长朱光指示成立广州市工人福利事业建设委员会,与广州市工人住宅建设委员会(工建会),以主持工人宿舍的规划筹建、兴建等事宜。由广州市建设局具体负责,而在市城市规划局任职的林克明担当住屋建造的主要技术制订者,借鉴在陈济棠主政时设计、建设平民宫的经验。林还和邓恳专门到天津考察过当地工人新村的建设,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订出每户25平方的标准,同时借鉴天津的经验,决定也以平房为主兴建工人住宅新村。[2]

之后沿用民国时市工务局选址规划,征用黄华乡造币厂的(今黄华路)东边13.3万平方米的地块,当时是孖鱼岗一带荒丘与菜地。1953年,60多栋宿舍建成,市政府安排了4700多名建筑工人骨干、先进生产工作者与援外专家在此居住。20世纪80年代,为支援花园酒店白云宾馆好世界广场的建造,新村开始建设9层高的楼房。2006年,广州市政府投资两千万改造建设新村,拆除违建建筑,建设绿化带和小广场。[3]

住区环境与设施 编辑

1950年代建设新村落成,被分为东西两边,分边叫东排和西排。[4] 而所建宿舍排屋,都是搭'苏联瓦'的平房,当时屋邨四周还是鱼塘、田地,邨屋间都是由小桥连通。住区之后还陆续兴建了肉菜市场、粮油店、运动场、幼稚园、医疗站、公共厕所、小学校等设施,以服务居民。1980年代后建设新村逐步加建成9层搂房,周边配套设施也逐步改变。[5][6]

河涌 编辑

屋邨原有孖渔岗涌,由淘金坑自东流入,经建设六马路由东向西南横穿,于洪胜街汇入东濠涌。1970年代后,河涌由明渠逐步改为渠箱式排水渠。[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为城市低收入者而设计的住宅 八九十年前广州建设廉租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彭长歆 金羊网 2019-08-17
  2. ^ 朱光市长与广州的城市建设[失效链接] 林克明
  3. ^ 林洪浩; 张顺美. 當年靚屋人人稱羨廣州市將對建設新村進行整治.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6-10-19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中文(中国大陆)). 
  4. ^ 广州·一切所见的皆是生活[失效链接] 城市画报 新浪网-北美
  5. ^ 5.0 5.1 遇见广州|大榕树下的建设——建设新村的前世今生 搜狐媒体平台
  6. ^ 羊城首个工人新村整治---建设新村将“老村换新颜”[失效链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

坐标23°08′11″N 113°16′40″E / 23.1364°N 113.2778°E / 23.1364; 113.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