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粥厂》是一著名的传统对口相声段子,又名《三节会》,张寿臣演出时曾用名《乐善好施》。甲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种种“善行”,开设全年施舍的粥厂,向穷人提供炸酱面、炖牛肉、大饼、饺子等各种物品,又引用似是而非的“圣贤语录”支持自己的说法。特别是在端午、中秋、春节三个重要节日要大开善门,用贯口的形式报出施舍之物的清单,滔滔不绝。但这一切不过是主观臆想,因为还没有发财。作品勾画出小市民虚荣浮夸、觊觎富豪生活而自吹自擂的可悲心态。该作品表演难度较大,大段贯口需快而不乱,字字真切,还要用抑扬顿挫的声韵表现出洋洋自得的陶醉感,给听者以痴人说梦的印象。背诵完毕,也就是从梦境跌回现实之时。作品内涵深厚,形象丰满,语吻夸饰,技巧高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相声艺术珍品。李德铴、张德泉,张寿臣、陶湘如,马三立张庆森等多人表演。20世纪70年代后期,马三立、王凤山也经常演出,并于“三节”外另加一段“腊月初八”。[1]

历史

编辑

《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管吃管穿管住,每年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日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氅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后来,经过前辈相声演员不断地整理充实以后,《暖厂》就逐渐发展成两段相声,一段是从谈一般中西名菜菜名,发展成专说满汉全席的《报菜名》,也叫《菜单子》;另一段是谈三个节日在暖厂里,都施舍哪些东西的《开粥厂》。它开头的“垫话”都不尽相同。1924年表演的“垫话”是从不要以衣貌取人而自夸“我”有很多买卖,电灯公司、电话局、自来水公司都是“我”的,“我”还开了很多饭店、戏院、当铺、绸布店等等转入“我”还开了粥厂周济穷人而入活。1954年马三立表演的“垫话”则另辟蹊径,他着意刻画了一个满嘴云山雾罩说话不着边的小人物,故意引用古书显示自己,却杜撰出半文半白、不伦不类的语言如: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曾子曰:“不能饱汉不知饿汉饥。”到曾子曰:“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前后三次使用,使观众大笑不止。[1]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薛宝琨. 相声大词典.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2年10月: 119. ISBN 978-7-5306-6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