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芳(1917年—1968年),台湾诗人、作家、哲学研究者,台湾台中丰原人。

生平 编辑

张冬芳于丰原公学校毕业后进入台中州立第一中学校就读,后考入台北高等学校。在台湾完成高中学业后,旋即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东洋哲学(日本的东洋学主要指汉学)毕业,取得哲学士学位。返台后任教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他与苏维熊黄得时同为台湾大学最早的3位先修班教授(只有这3位先修班教授和先修班主任林茂生是台湾人,1945年12月获聘,其他师资是留用的元台北帝国大学预科日本人教员)。 与作家吕赫若同为邻居,往来过从甚密。白色恐怖期间,吕赫若逃亡至深山,传闻被毒蛇咬死,张冬芳则避居丰原老家,四处流离寄居于亲友、佃农家中甚至坟场,终至幸免于难。1950年代后回到台中丰原,遂弃文从商,不再提笔[1]。 在世时创作诗、小说、散文、剧本多部,并曾将中国作家老舍的离婚由汉语译为日本语。

哲学思想 编辑

张冬芳曾赴日本就读东洋哲学,专长领域为经学,并从事现代化的汉学研究,也就是借用当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或方法论来重新诠释或理解汉学经典[2]

作品特色及出版 编辑

张冬芳亦精于文学,以写实诗闻名[2]。他的诗作批判严厉,直抒时局暴政,多描写个人及友人的流亡经验。有其中一首在二二八事件爆发前1个月左右在新新月刊第2卷第1期发表的“对话”,以白描口语的方式铺陈出寒风中卖红豆仔冰的小市民辛酸,语言生动,毫不雕琢,生动而直接地再现了事件前夕台湾社会普遍穷困贫乏的景像[1]。他以日文所写新诗〈姜太公的梦〉、〈脚印〉、〈美丽的世界〉、〈旅人〉、〈南国〉,战后由台湾诗人陈千武翻译成中文,之后被收录在陈明台主编的《陈千武译诗选集》里。[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張冬芳簡介. [2018-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2. ^ 2.0 2.1 洪子伟.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6: 30–31、34页 (中文). 
  3. ^ 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