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时(1909年11月5日—1999年2月18日),台湾中国文学台湾文学研究者、记者、作家、翻译家,新北市树林区人。曾为台湾大学教授。在创作上体例上跨越新旧文类,在书写语言上涵括汉文与日文。历史研究方面更多方扩及至台湾文学史、台北区域史、台湾寺庙史、五四运动研究及日本文化史建构研究。除此之外,其先后任职多家文艺报刊杂志,提携许多文艺创作后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民间歌谣与歌仔册的研究整理,以及布袋戏的研究,在在显示出他学术的全面与多元,其一生历经三次中风,但仍力学不辍,令人感佩,有“台湾文学的活字典[1]”之称。

黄得时肖像

生平 编辑

黄得时出生于新北市树林区,父亲黄纯青(1875ㄧ1956)是海山郡莺歌庄庄长及台湾总督府评议会会员,黄得时与其父皆受教于秀才王作霖于树林创设之仰山书房(树林国小前身),习经史子集传统汉学[2][3]

1917年进入树林公学校。1923年进入板桥公学校高等科。1924年考入台北州立第二中学(台北二中,现在的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1929年曾负笈前往日本就读早稻田第二高等学院,半年后因无法适应气候而返台。1930年进入台北高等学校文科甲类就读,主修英文。1933年考入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科,专攻中国文学、日本文学。[2]

1937年3月,黄得时自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毕业。同年4月起,任职《台湾新民报》学艺部,主编汉文、日文副刊,其后更成为该报文化部长、社论委员,此外还曾推出以日文改写的《水浒传》,于《台湾新民报》连载长达五年。[2][3]

1944年3月,全岛六家报纸遭官方统合为《台湾新报》,并曾任职该报文化部,不久离职。1945年 12月,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新报》后改名《台湾新生报》,遂重返岗位担任副总编辑,同时受聘为台湾大学先修班教授及教务主任。1946年,获聘为台大文学院副教授。1947年,离开《台湾新生报》,专心投入教育与著述事业。[2][3]

1948年8月1日转任中国文学系本科副教授。1955年升中国文学系正教授,1980年退休,转为特约教授,兼任到1983年。自台大中文系退休后,投入台湾文学史的研究与撰写,然因年老体衰,三度中风,于 1999年2月18日逝世,享寿91岁[4][5]

文学活动 编辑

黄得时在高等学校、大学期间即展现对文学的热忱,积极投入各式文艺活动。1933年初,以高校生的身份在《台湾新民报》先后连载随笔〈乾坤袋〉(50回)、论文〈中国国民性与文学特殊性〉(32回)。1933 年10月,与廖毓文郭秋生等组成“台湾文艺协会”,于隔年7月发行机关刊物《先发部队》,并有文章登于该刊;1935年1月,《先发部队》更名为《第一线》,其中仍发表不少作品。1934年5月6日,黄纯青、黄得时父子连袂出席在台中召开的全岛文艺大会,与全台作家一同组成“台湾文艺联盟”; 1935年11月,杨逵等人因为理念不同而退出台湾文艺联盟,另组 “台湾新文学社”,发行 《台湾新文学》,黄得时曾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橄榄〉、评论等。1936年12月,中国新文学作家郁达夫访台,黄得时除出席相关会议外,也在《台湾新民报》上连载二十余回〈达夫片片〉的专论。1937年2月完成毕业论文《词的研究》,惜因战时局势紧张而无法出版[6]

1939年,《台湾日日新报》文艺栏编辑西川满与诗人北原政吉、台籍作家吴新荣、杨云萍、黄得时、龙瑛宗等人组成“台湾诗人协会”,发行《华丽岛》诗刊,并于其中发表日文短诗;次年,西川满将该会改组为“台湾文艺家协会”,并发行《文艺台湾》,黄得时亦有多篇文章刊登。[2]

1940年7月,《民俗台湾》创刊,黄得时名列六位发起人之一,陆续在该刊发表有关台湾民俗的文章。[2]

1941年5月,张文环、黄得时、王井泉中山侑等人退出台湾文艺家协会,另组“启文社”,发行《台湾文学》,成为战争时期与《文艺台湾》分庭抗礼的代表刊物;其研究台湾文学史的几篇重要著作均发表于此。[2]

战后,黄得时持续对文史的高度关注,长期活跃于文艺界。曾加入“台湾文化协进会”,并担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委员,致力保存台湾文献与文化,历任《台湾新生报》副总编辑、《国语日报》董事、台北瀛社副社长等要职。在学术上,黄得时潜心研究台湾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另著有散文集《台湾游记》(商务,1967)、古典诗集《黄得时诗选》(瀛社,1969)、台湾史论如《台北市发展史》(台北市文献会,1981)、《台湾的文化与文献》(台湾风物,1990)、《南明研究与台湾文化》(台湾风物,1993)等。此外,黄得时也注重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出版《千里寻母记》、 《圣经的故事》等儿童读物,并创办《东方少年》杂志,广受读者欢迎。[4]

获奖与文物捐赠 编辑

黄得时于1988年得到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奖章荣誉文艺奖的文艺教育奖。[3]同年将其父亲黄纯青之手稿日记等千余件,悉数捐出,其中包含“二二八日记”手稿、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臂章、梁启超游台所作诗词原稿、梁启超致林献堂之亲笔信等珍贵史料[2]。1995年得国家文艺奖[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陈, 思瑜. 文學館出版 台灣文學活字典《黃得時全集》. 2013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鄭鳳雀《黃純青及其詩作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 (PDF). [2018-05-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24). 
  3. ^ 3.0 3.1 3.2 3.3 3.4 萧丽华. 黃得時先生傳 (PDF).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22). 
  4. ^ 4.0 4.1 江, 宝钗. 在葉子的喧聲裡肅穆站起一棵樹 -黃得時拼貼. 台湾文学馆通讯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3, (2). 
  5. ^ 江, 宝钗. 黃得時年表. 台湾文学馆通讯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3, (2). 
  6. ^ 黄, 得时. 江, 宝钗 , 编. 黃得時全集.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