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

(重定向自張景岳

张介宾(1563年—1642年),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末医学大家。

生平

编辑

张介宾祖籍四川绵竹。明朝初年,张家因军功而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 ,故移居会稽城东。

张介宾父亲张寿峰为定西侯蒋傅的幕僚,粗通医理。介宾幼年时受教育于父亲,得以认识《黄帝内经》。十四岁时随父到京师游学,于侯府中广交天下“奇才异士”,又拜城中名医金梦石为师。张介宾青年时,好兵书并钟情于剑技,后来更投笔从戎,参加万历朝鲜之役。数年后无功而还,回乡发愤钻研医理,声名日噪,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他对《内经》颇有研究,同时精通《易经》理论,能将易学医学沟通,认为“医易同源”,是指医理和易理都强调阴阳的变化。强调辨证求本,提出“二纲”、“六变”之说。善用熟地,强调甘温固本,常用温补剂,被称为“温补派”,亦称他为“张熟地”。崇祯十五年卒。[1]

著述

编辑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

注释

编辑
  1. ^ 关于张介宾生卒年有多种说法,学者多引用黄宗羲《南雷文定·张景岳传》 之记载: “昔在戊寅,曾于张平子座上识景岳……神宗崩,介宾遂返越,其年五十八,又二十年始卒”,一般认定是崇祯十三年卒。(详见黄汉儒:《关于张景岳生平及著作的若干考证》)目前已发现张介宾生前一直替祁彪佳治疗疟疾至崇祯十五年(1642),此后《祁忠敏公日记》则不再有张介宾的记载。卒年应为崇祯十五年。(详见蒋竹山:〈疾病与医疗——从《祁忠敏公日记》看晚明士人的病医关系〉)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