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荷兰语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英语: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彼得·德拜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Peter Debye
出生1884年3月24日
 荷兰林堡省马斯特里赫特
逝世1966年11月2日(1966岁—11—02)(82岁)
 美国纽约州伊萨卡
居住地 德国
 荷兰
 瑞士
 美国
国籍 荷兰- 美国
母校亚琛科技大学
慕尼黑大学
知名于德拜模型
德拜松弛
奖项诺贝尔化学奖(1936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家
机构苏黎世大学(1911年-1912年)
乌得勒支大学(1912年-1914年)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1914年-1920年)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20年-1927年)
莱比锡大学(1927年-1934年)
柏林大学
康奈尔大学(1940年-1950年)
博士导师阿诺·索末菲
博士生拉尔斯·翁萨格弗里茨·兹威基

生平

编辑

德拜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1901年,进入离家乡30公里的普鲁士莱茵省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与经典物理学,1905年获电机工程学位。在亚琛,他师从理论物理学家阿诺·索末菲。阿诺·索末菲后来称德拜是他最重要的发现。

1906年,索末菲收到巴伐利亚慕尼黑的任命,于是带德拜一同前往并作为助手。1908年,德拜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3年,同Mathilde Alberer结婚。

个人生活

编辑

德拜被描述为严肃的人,但总是平易近人的为他的学生腾出时间。他的个人哲学强调在工作中实现目标和享受。

德拜是一位狂热的鳟鱼渔民和园丁,是仙人掌的收藏家,并且“一直以享受雪茄而闻名”。

德拜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他坚持要家人去教堂。

科学贡献

编辑

1913年,他扩展了尼尔斯·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引入了椭圆轨道。1923年,德拜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即当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时其频率的偏移。

以后的工作

编辑

1966年4月,德拜心脏病发作,同年11月第二次发作后离世。他被安葬在格罗夫公墓(美国纽约伊萨卡)。

争议

编辑

2006年1月,一本荷兰语书籍在荷兰出版,由Sybe Rispens撰写,题为 《爱因斯坦在荷兰》。其中一章讨论了爱因斯坦和德拜之间的关系。

在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采取行动之后,荷兰和美国进行了各种历史调查。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最早完成了这些研究。2006年5月31日发布的康奈尔大学调查报告指出: 根据迄今为止的信息,我们还没有发现证据支持德拜是纳粹的同情者或合作者,或者他持有反犹太主义的观点。必须明确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是最严重的指控。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