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学

1472年创建的一所学校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德语: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简称慕尼黑大学LMU)是一所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的综合性大学。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慕尼黑大学校印
拉丁语Universitas Ludovico-Maximilianea Monacensis
创办时间1472年(创立于慕尼黑北方的英戈尔施塔特,并以此为名直到1802年)
学校类型公立大学
预算7亿3490万欧元(2018)
校长贝恩德·胡贝尔(Bernd Huber)
教师人数807名教授
学生人数52418人
校址 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
代表色绿与白  
隶属德国精英大学
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网站www.lmu.de
University of Munich logo
位置
地图

1472年,由巴伐利亚-兰茨胡特公国的路德维希公爵所创建,为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1802年,为纪念创始人路德维希公爵和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校名变更为Universitas Ludovico-Maximilianea Monacensis(拉丁文),并赋予今日的德语名称 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慕尼黑大学为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以其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享誉国际,曾经培养造就过43位诺贝尔奖得主。2006年10月,慕尼黑大学成为德国为提升大学研究质量的“德国大学卓越项目”中的“精英大学”之一,并且为首轮第一批入选的三所学校之一。在2012年6月揭晓的第二轮卓越计划评选和2019年7月揭晓的第三轮卓越计划评选中,依旧维持其精英大学的地位,并获得德国联邦政府的研究资助。截止2020年10月,共有43位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获得过诺贝尔奖。

慕尼黑大学为德国学术资源最为集中、声誉最佳的高校之一。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德国第2,全球第59位。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德国第2,全球第33位。在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德国第2,全球第57位。在2022-202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的全球大学排名”U.S. News & World Report大学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德国第1,全球第47位。

概况 编辑

 
慕尼黑大学位于索尔兄妹广场的主建筑

慕尼黑大学共设置有18个学院,并提供广泛多元的学科选择。在2012/13年冬季学期,约有150个专业领域在此获得研究与传授,从埃及学到牙医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慕尼黑大学实为传统定义下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as”。此外,慕尼黑大学在部分自然科学领域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存在着相互竞合的关系。在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调查中,这两所位于巴伐利亚首府的大学彼此竞争着德国最佳大学的地位。

 
慕尼黑大学位于索尔兄妹广场的主建筑前

拥有超过五百年历史的慕尼黑大学,以其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著称。在大多数研究领域中享有高度的国际声誉,如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与生物学等,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法学、哲学、神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与汉学等。在2020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中,总计有19个科系,排名世界前50强,包括:哲学、考古学、物理学与兽医学等。在嘉兴校区的物理系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物理研究所,以及与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建立的加速器实验室也曾获取过世界级的成就。慕尼黑大学的科学研究人员多年来荣获多项德国国内与国际性的学术奖励:如著名的德国科学基金会的“莱布尼茨奖”和柯尔博基金会的“德国研究奖”。此外,迄今为止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或任教的校友中,共计有34人荣获诺贝尔奖

 
慕尼黑大学胡柏教授广场与索尔兄妹广场

在2012/13年冬季学期中,慕尼黑大学共有注册学生48,938名,其中7,039名为外籍学生。全校近五万名学生中,51%为研读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教职人员方面,目前共有737名专职教授、2,816名学术研究与教学人员,以及2,405名职员。慕尼黑大学另设有大学附属医院,其中包含1,528名医生、216名研究人员、1,666名护理人员,此外还有4,323名相关工作人员。

2011年大学的财政预算达到4.886亿欧元,其中校外资金为1.147亿欧元。

 
慕尼黑大学校区分布图

今天的慕尼黑大学已不再是一所校园中心式大学。除了位于索尔兄妹广场的大学主校区外,还有位于大哈登地区(Großhadern)的高科技园区(包含世界著名的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学中心,药学和化学院系,这些大学的研究机构与比邻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和神经研究所,以及德国联邦生物医药高科技园区,共同组成了德国著名的生命科学中心)。此外慕尼黑还拥有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市内医院,以及相关的专科医疗院所如牙医医院,精神医学医院及座落于五月大街的妇科医院等。如今多数的慕尼黑大学的研究机构分散在城市中心地带,如大学主校区北边不远处即为学生所昵称为“小猪楼”﹝因外墙粉红色的涂料而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系。再如位于慕尼黑艺术展览区带的古生物研究所,地质地理研究所以及绘画陈列馆西南方的“数学楼”(物理系、计算机系和地理系讲课也在此处)。现在位于英国花园的自由欧洲电台所在地的大楼,已经转让予校方做为索尔兄妹政治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传播学,东亚研究学,生物分子光学研究所及语言信息转化中心。

历史 编辑

1472年,巴伐利亚-兰茨胡特公国的公爵路德维希九世德语Ludwig_IX. (Bayern)英戈尔施塔特创建巴伐利亚公国的第一所大学。

1800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将学校由英戈尔施塔特移至兰茨胡特

1802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将学校依其创办人及其自己的名字,更名为“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

1826年,巴伐利亚王国的路德维希一世将大学迁移至慕尼黑现在的位置。

院系设置 编辑

 
慕尼黑大学主建筑之Große Aula

慕尼黑大学现有18个学院,下属包括约150个相关研究系所,以及为医学院实习的诊所。学校的院系命名,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所更迭。原先的第六学院林学院已于1999年归入慕尼黑工业大学,第十三及十四学院则合并为语言学与文学学院。慕尼黑大学成就杰出的学院有慕尼黑管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兽医学院等。

 
慕尼黑大学主建筑内部
 
慕尼黑大学总图书馆

慕尼黑大学图书馆建立于1573年。校本部的大学总图书馆和分属各学院、研究系所的图书分馆共计215个。大学总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书籍、日常书籍与相关专业书籍,共约140万余种。合计各研究所的藏书,共440万余册,与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藏书量相当,并以每年约50,000册的速度持续增加中。

近期规划 编辑

 
慕尼黑大学Großhadern临床医院

根据巴伐利亚州政府2005年6月2日的宣告,慕尼黑大学将在2005至2006年对十三个专业进行改动。它们是社会经济历史,逻辑与科学理论,基督文学,中世纪拉丁文学等等。

巴伐利亚政府高科技开放式巴伐利亚计划支持下,慕尼黑大学将长期把所有的自然学科,包括医学集中到位于Großhadern/Martinsried的高科技校园,目前此处已设有大学医院,慕尼黑大学基因中心,化学与药学系,慕尼黑大学生物中心。

大学排名 编辑

年度 数据源 国际排名 德国国内排名
2003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 48.
2004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 51.
2005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 51. 1.
2006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4] 51. 1.(位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前)
2007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 53. 1.(位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前)
2008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6] 55. 1.(位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前)
2009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7] 55. 1.(位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前)
2010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8] 52. 1.(位于 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前)
2011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9] 54. 2.(位于 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海德堡大学之前)
2012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 60. 2.(位于 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海德堡大学之前)
2013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1] 61. 3.(位于 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后)
2014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2] 54. 1.(与 海德堡大学并列, 位于 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前)
2015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3] 52. 3.(位列海德堡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年度 数据源 国际排名 德国国内排名
2006 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14] 98. 3.(位于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2007 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14] 65. 2.(位于海德堡大学之后)
2008 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15] 93. 3.(位于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2009 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15] 98. 4.(位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之后)
2010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16] 61. 2.(位于 哥廷根大学之后)
2011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17] 45. 1.(位于 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之前)
201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18] 48. 1.(位于 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之前)
2013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19] 55. 1.(位于 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und 柏林自由大学之前)
2014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 29. 1.(位于 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之前)
2015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1] 29. 1.(位于 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之前)
年度 数据源 国际排名 德国国内排名
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22] 63. 2.(位于 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海德堡大学之前)

诺贝尔奖得主 编辑

 
威廉·伦琴
 
维尔纳·海森堡
 
托马斯·曼
物理学奖
  1. 1901威廉·伦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1911威廉·维恩(诺贝尔物理学奖)
  3. 1914马克思·冯·劳厄(诺贝尔物理学奖)
  4. 1918马克斯·普朗克(诺贝尔物理学奖)
  5. 1919约翰尼斯·斯塔克(诺贝尔物理学奖)
  6. 1926古斯塔夫·赫兹(诺贝尔物理学奖)
  7. 1932维尔纳·海森堡(诺贝尔物理学奖)
  8. 1945沃尔夫冈·泡利(诺贝尔物理学奖)
  9. 1967汉斯·贝特(诺贝尔物理学奖)
  10. 1986格尔德·宾宁(诺贝尔物理学奖)
  11. 2001沃尔夫冈·克特勒(诺贝尔物理学奖)
  12. 2005特奥多尔·亨施(诺贝尔物理学奖)
  13. 2020赖因哈德·根策尔(诺贝尔物理学奖)
化学奖
  1. 1902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诺贝尔化学奖)
  2. 1905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诺贝尔化学奖)
  3. 1907爱德华·比希纳(诺贝尔化学奖)
  4. 1915里夏德·梅尔廷·维尔施泰特(诺贝尔化学奖)
  5. 1925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诺贝尔化学奖)
  6. 1927海因里希·奥托·威兰(诺贝尔化学奖)
  7. 1930汉斯·菲舍尔(诺贝尔化学奖)
  8. 1936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诺贝尔化学奖)
  9. 1938里夏德·库恩(诺贝尔化学奖)
  10. 1939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约翰·布特南特(诺贝尔化学奖)
  11. 1944欧托·汉恩(诺贝尔化学奖)
  12. 1973恩斯特·奥托·菲舍尔(诺贝尔化学奖)
  13. 1988哈特穆特·米歇尔(诺贝尔化学奖)
  14. 2007葛哈特·艾尔特(诺贝尔化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1. 1935汉斯·斯佩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1936奥托·勒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1953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 1964康拉德·布洛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 1973卡尔·冯·弗利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 1991厄温·内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 1999布洛伯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文学奖
  1. 1929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

著名华人校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2003.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2.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2004.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3.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2005.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4.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6.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4). 
  5.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7.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4). 
  6.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8.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4). 
  7.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9.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3). 
  8.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0.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9.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1.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10.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2.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11.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3.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12.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4.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13.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5.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14. ^ 14.0 14.1 2007 THES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PDF).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0-01-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1-26). 
  15. ^ 15.0 15.1 Times Higher Education-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9.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0). 
  16.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0.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17.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2). 
  18.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2.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6). 
  19.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4-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20.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9). 
  21.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0). 
  22.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20.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