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
已亡故者之死亡日期,常伴隨相關紀念活動
(重定向自忌辰)
忌日,也称忌辰,是指先辈去世的日子。在传统习俗里,每年的这一天,逝者家人禁忌参与各种宴会、饮酒等娱乐活动,[1]并有给去世者上坟、烧纸等的习俗。[2]
历史
编辑根据《尚书·舜典》的描述,舜帝去世之后,全国上下不歌不乐,以示哀悼。
参考
编辑- ^ “祭日”和“忌日”有何不同.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 一个人死后,如果没有人烧纸会怎么样?原来这不是封建迷信!.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 ^ 《明史·礼志》:仁祖忌日,太祖亲诣皇陵致祭。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浅淡色衣,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不行赏罚,不举音乐,禁屠宰。百官浅淡色衣、黑角带朝参。至日,亲祀于奉先殿,仍率百官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
- ^ 《清史稿·礼志》:内外俱素服,停宴会,辍音乐,不理刑名,帝诣奉先殿后殿上香行礼。如祀南郊,帝阅祝版,遇忌辰,御龙袍、龙褂、挂数珠,执事官蟒服、补褂、挂数珠。阅北郊、庙社暨各中祀祝版,则俱御龙褂、挂数珠,执事官咸补服、挂数珠。大祀斋期内,御常服、挂数珠,陪祀执事官亦如之。凡祭日遇忌辰,行礼时祭服作乐,礼毕仍素服。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