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颂》,又译《愚神礼赞》《傻之颂赞》,为荷兰神学家、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莫斯在1509年撰写、1511年出版的拉丁文讽刺作品,全文以第一人称撰写。其创作灵感源自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Faustino Perisauli意大利语Faustino Perisauli讽刺欧洲传统迷信和教会腐败的文章,并汇整了伊拉斯莫斯自身游历欧洲时,对各地宗教现象的所见所思,对罗马教廷君主制度中世纪晚期世态予以批判。该书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促进了新教改革运动的发展。由于此书引起的风波,曾使伊拉斯谟本人被视为违背教会,愚人颂当时亦在某些地区被列为禁书或限制发售。[1]

伊拉斯莫斯像,由小汉斯·霍尔拜因 于1523年所绘

作者 编辑

生于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一生都在天主教教会体系内任职,以愚人诵为首,撰写了许多抨击教会腐败的文章。创作愚人颂时,伊拉斯谟寄宿于英格兰政治、哲学家汤玛斯·摩尔伦敦的家中,两人于一周时间中共同讨论、完善了愚人诵的初稿。伊拉斯谟利用希腊语中“愚人”一词将该书命名为‘Moriae Encomium’,亦有《摩尔颂 (In Praise of More)》的双关含意在。在日后给摩尔的亲笔信中,伊拉斯谟提到:“...因为你姓“莫尔”(more),这个词语希腊词“愚人”(moria)相似得近在咫尺,可与你的实际情况又远在天涯。”[1] [2]

伊拉斯谟其他著名作品还有《基督教骑士手册英语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论儿童的教养》以及他整理翻译的《新约圣经》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

写作手法 编辑

《愚人颂》模仿古希腊文学家琉善的讽刺笔法,藉“愚神”摩利亚(Moriae)之口在大众面前展开演说,以自嘲的形式袒露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检讨“贤人”的所作所言。从评论希腊诸神的长短开始,以情境或譬喻的手法讽刺世人贪财做作,及后更直言君王敛财、朝臣谄媚、教士放荡滥用教义、学者碌碌咬文嚼字等丑态,抨击人们已经迷失于世俗争斗中,歪曲并漠视了道德与精神。

书中也时常引用圣经段落,反复赞扬“愚蠢”,暗示直言真话的困难与可贵,并抒发作者对当时罗马教廷的失望。文末,伊拉斯谟列举了他对当时天主教各项繁文缛节的不满,并写下“没有人永远明智——也没有人永远痴愚(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 or is without his blind Side)”暗示愚神所言非愚。

内容简介 编辑

愚人颂的开端由愚神的话语开始,讲到愚神的力量足以让观众看到她,便笑逐颜开,接着愚神解释自己为何穿着奇装异服,并且歌颂“自己”的厉害,且屏弃哲学家或敬贤者这种害人害己的头衔,并对自以为聪明盖世、自夸自赞的人感到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人自大愚蠢,但只要他们认为自己和他们口中的角色配称就行。

接下来愚神开始介绍自己的出身,生父是普路托斯(富饶之神),且母亲是青春女神,并且自己身边有自负、谄媚、遗忘、懒散、享乐、狂热、放荡、欢宴、沉睡这些同伴,协助她统治世界。

愚神一一说明她的能力(愚蠢)是多么厉害,愚蠢才能带来生活的乐趣以及幸福,愚蠢能够创造友谊,也创造夫妻婚姻关系的和谐,使人自信、自爱,使得人们活在世上更和睦,并且感到满足。以自嘲的形式袒露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检讨“贤人”的所作所言:接着愚神开始抨击哲人,即使哲人们想讲些什么高论,却因为被群众打断而无法讲出,因为哲人的生活、思想早已背离日常,显现出哲人有用的想法只能存在脑中,无法在日常实践。也因此贤人的理智无助于统治人民,他们的意见也不为人所接受。而是荒谬绝伦的东西使得百姓崇拜、信服。但崇拜主义本身即是愚蠢的,而接受崇拜且感到沾沾自喜的人(如国王、教宗,以及那些外人看似德高望重的人)更加愚蠢。

而之所以愚人比贤人更加幸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愚人能够真实面对自己的本性。愚神认为,跟随自然、安于本分、不逾越自己天赋局限的生物是最为幸福的,而愚人就是如此生活。反之,贤人则是为了追求学识而牺牲了幸福。愚人会直接说出说他们脑中所想的,但贤人却有两根舌头,除了说真话以外,也时常说出违心的场面话。第二,愚人虽然看似疯狂、不正常,但这些都只是外人的评价,对他们个人而言,愚蠢是有助于摆脱痛苦的。透过陷入疯狂,人们得以逃避生活上的艰难与辛苦,甚至是原谅自己犯过的罪恶。虽然这些行为无论是自欺还是受骗,都会被旁人认为是可悲的、不幸的,但愚神却不以为然,认为幸福与否本来就是凭主观感受决定,而非客观事实。

接着,愚神便开始批判起了当前的社会乱象。认为大多数高高在上的人都表里不一。首先,是学者们内在明明相当愚蠢,外在却以拥有知识与智慧自居。比如:法学家往往为了争强好胜而与他人争吵不休,却忽视了真理;哲学家自以为了解大自然中的一切,但其实他们根本缺乏确实的证据;神学家只依照自己想要相信的去解释一切事情,因此他们的理论中存在许多违背常识的歪理而且内容常存在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以情境或譬喻的手法讽刺世人贪财做作,及后更直言君王敛财、朝臣谄媚、教士放荡滥用教义;其次,宗教与政治人物的外在身份都具有精神或道德意涵,但挖掘其内在和实际作为,会发现他们只是一群重视私欲的愚人罢了。比如:基层教士只重视各种细微琐碎的仪式与装扮,实际上却是一群文化水准相当低、且贪杯好色之徒。高层教士则忘记了自身照顾教民的责任,只在乎自己的私人利益。基督教会甚至愿意大开杀戒以巩固自身权威,完全违背基督教慈爱的根本精神。君王和臣子也大同小异,他们身上穿戴的珠宝首饰,都象征一向高贵的品格,却没有一个政治人物真正实践它们。

上述的这种愚蠢,能够让人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包含金钱、权力、人脉等等。反之,有智慧的贤人便无法获得这些欲望上的满足。但在文章最后,愚神展示了一种有别于当时人们的一种愚蠢,也就是放弃肉体的享受,转而注重精神。作者以举出希腊哲学家和基督教的论点说明,当人放弃物质、放下欲望,看起来的确相当异常且愚蠢,但却能得到精神上的终极解脱。

影响 编辑

该书出版后大受欢迎,被翻译成捷克语、法语、德语、英语等版本,据说盗版销量甚至合计达数十万册。传言教宗利奥十世弗朗西斯科·希梅内斯主教等教廷重要人士也认同该书饶有趣味[3],其反响远超出伊拉斯谟所预期。而该书诱发的宗教改革浪潮,反而令他本人在后半生感到困扰。由于该书对教皇以及各国王室、圣职者、学者的批判,许多地区限制此书的发售,改为刊行删减版[4]

 
《愚人颂》巴塞尔版本,图为伊拉斯谟收藏的1515年首刷版(现存于瑞士巴塞尔版画素描博物馆)

除宗教或政治外,该书也在文化领域产生相当影响,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愚人颂》成为英国文法学校的热门读本[5]。而于1515年出版,由伊拉斯谟好友小汉斯·霍尔拜因插绘的巴塞尔版愚人颂,则被认为是插图最优秀的版本[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Janin, Hunt. The University in Medieval Life, 1179–1499. McFarland. 2008: 160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Although Erasmus himself would have denied it vehemently, later reformers found that In Praise of Folly had helped prepare the way for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2. ^ 伊拉斯谟. 愚人頌. 许崇信、李寅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一月 2010. ISBN 9787544711029. 
  3. ^ Collett, Stephen. Relics of literature. Ludgate Hill, London: Thomas Boys. 1823. 
  4. ^ Von Dehsen, Christian D., Scott L. Harris (编). Philosophers and Religious Leaders; Volume 2 of Lives and legacie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62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5. ^ Paul Woodruff. Michael J. MacDonald , 编. The Oxford Handbook of Rhetorical Studies. Oxford Handbooks. 十一月 2017. ISBN 9780199731596. 
  6. ^ Wolf, 2004, p.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