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活动的文献。原书久佚,1973年发现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使这部散失两千多年的文献重见天日。

背景 编辑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文物,其中包括《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分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万一千多字。其中十一章与今本《战国策》、《史记》大致相同,另外十六章不见于其他古籍,是失传已久的佚书。其中记载的史事大都发生在战国后期,主要是纵横家的言论,故整理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据唐兰介绍,《战国纵横家书》的字体在之间,写在半幅的帛上。“其绢高约二十三公分 ,长约一百九十二公分 ,共三百二十五行,每行三、四十字不等。首尾基本完整,后面留有空白”。[1]

内容 编辑

《战国纵横家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关于苏秦事迹的记载。因为《战国策》和《史记》中的这部分材料很多是错乱重复的,帛书却提供了以往史书从未见到的比较集中的苏秦史料,在27章中有11章见于《史记》和《战国策》,另外16章则未见著录。且其中的记载又与《史记》、《战国策》有很大不同。[1]

马雍重新编排了《战国纵横家书》各章的次序。关于苏秦的活动,他按照时间先后归纳为五个阶段:

(1)公元前300-289年,苏秦第一次由,五年后燕伐齐,苏秦由齐返燕。

(2)公元前288年,苏秦第二次由燕赴齐,得到齐湣王信任,劝使齐王攻

(3)公元前287年上半年,苏秦奉齐王之命联合五国攻秦,由齐赴燕,后由燕赴

(4)公元前287年下半年到286年上半年,苏秦由梁至,被奉阳君扣留,后由燕说情被释放后归齐。

(5)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苏秦暴露后被杀。

关于内容,史学界如唐兰、杨宽等一派学者,认为通过这部书的记载,史学界终于可以确定,史记把苏秦的活动年代提前了大概三十年左右,实际上苏秦是在公元前三一零年到公元前二八四年活跃的,而不是史记里的公元前三三四年到公元前三二零年。与张仪同时代的纵横家是公孙衍陈轸,苏秦是后来作为燕国间谍进入齐国,帮助燕昭王促使齐国攻打宋国,并且破坏齐国与赵国的关系,营造天下各国对齐国的不信任和齐国的孤立局面,有利于燕国复仇。[1]

至于《史记》中对苏秦的记载有如此错误,此派学者认为因为“既得意,烧天下,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2]。但此学说仍有争议。

相对而言,《战国从横家书》的准确性同样也遭受学者质疑。若以该书年份,类似《战国纵横家书》一类的资料,司马迁、刘向的时代皆见到过,刘向校《战国策》书时,《秦记》、《苏子》、《张子》等各书俱在,而诸子部分也由刘向亲自校定而成。史学界也有学者提出见解,如诸祖耿、张烈、高文海,认为司马迁见过但凭证不足而不采纳。因此对苏秦、张仪以及苏氏兄弟三人先后时序的论述,应属可信。

此外,《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不像《史记》那样完整系统而有条理,前因后果及相关内容不清,时序难分,且一概都没有署名,也使得此书准确性被质疑[3]《战国纵横家书》这些书信和说辞,一部分确系苏秦作品,另有一部分记在苏厉或苏代名下,还有一部分在没有新的有力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证据之前,很难确定具体确定真实性。

评价 编辑

郭丹认为《战国纵横家书》“大概是之际编辑的一种纵横家言的选本,尤其保存了大量已经散佚的苏秦游说资料,可以纠正有关苏秦历史的许多错误,也可以补充战国时代的一些史料。拿它与《战国策》对照而读,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补充。”[4]

赵生群在《〈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帛书有关篇章的归属,认为帛书中无主名的资料多与苏秦无关,是托名苏秦的重言,所以《战国纵横家书》中一些涉及苏秦的资料,多出于后人伪托。从苏秦、张仪两传的传语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已将纷繁歧异的苏秦资料理出了清晰的线索,且对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若指掌。司马迁作史的态度非常严谨,帛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楊豔華,論《戰國縱橫家書》對蘇秦事蹟研究的貢獻及價值. 
  2. ^ 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 
  3. ^ 高云海《关于史记所载苏秦史料的真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04期
  4. ^ 郭丹,怎樣讀《戰國策》. 
  5. ^ 赵生群,《〈戰國縱橫家書〉所載“蘇秦事蹟”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