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Cupping therapy;有时在西方的报章只简单的叫作Cupping[1])是一种替代疗法,透过以加热了的“罐子”产生负压,吸附在局部皮肤上,使其充血、瘀血或是起泡。因人为引起血液脱离体液循环,淤积于皮肤之下,拔罐有时被视为不破坏皮肤的放血疗法。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但是在东欧,中东拉丁美洲亦可见[2][3][4][5][6]。如同其他替代疗法,拔罐亦不时被指责为一种伪科学手段,被指称采用拔罐的人是庸医[7][8]。 根据各地传统医书所记载,拔罐被用于以下各种症状的替代疗法:发烧、慢性下背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高血压痤疮异位性皮肤炎银屑病贫血中风后的复健、鼻塞、不孕经痛[2][3]

海口,路边摊的拔罐竹杯

历史 编辑

拔罐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角法,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中》中提到用牛角治疗脱肿:“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隋唐时期开始用竹筒来代替兽角,王焘的《外台秘要·卷四十》:“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拔筒法。《外台秘要·卷十三》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

宋元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操作上则进一步由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在药物中煮过备用,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载:“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明代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中药中煮沸直接吸拔,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门》载:“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这种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载述,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载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出现了“火罐”一词。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述:“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即目前常用的投火法,同时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疗效,《本草纲目拾遗》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治疯狗咬伤的拔罐之法:“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功能 编辑

  • 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产生充血、瘀血、血管扩张,会吸引吞噬细胞对破碎的红血球进行吞噬,并刺激血红素加氧酶产生,血红素加氧酶 进一步发挥抗氧化、抗发炎的作用以促进复原,同时局部的作用会造成血流与淋巴液循环增加[9],可以让血液循环加快;有时也会让人出汗,加上血液循环可以增加新陈代谢。
  • 提高免疫力:微血管破裂后产生的溶血现象,会加强免疫系统的吞噬作用。
  • 舒缓局部问题:若发炎、压迫等原因造成肌肉、筋膜的组织缺氧、沾黏、痉挛,可以利用拔罐来加强局部循环以舒缓问题。
  • 纾解疼痛:拔罐会造成皮肤底下的浅层肌肉、筋膜也会被一起拉扯,加上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舒缓一些软组织的疼痛、痉挛。
 
海口,一名女性接受拔罐子

安全 编辑

在安全性的问题方面,目前临床上操作拔罐比较常见的是抽气式的真空罐,但若是操作传统的火罐,最常见的问题其实是烫伤。过往比较有名的就是歌手齐秦脸、背部灼伤的案例。基本上,齐秦所碰到的意外属于操作上的疏失,若报导无误,是操作过程中酒精泼洒被引燃所造成的意外。

2015年《机械技师学刊》所发表的文章,拔火罐的温度通常介于80~140度之间,若是罐内温度介于125~150度,则留罐期间内皮肤温度超过44度的时间会持续150~300秒,这样的时间很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烫伤,但并不会出现更严重的细胞凝固性坏死。这样的研究一方面某种程度上算是确保了拔罐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仍再一次提醒了临床医师,需要对拔罐的“初始温度”订定明确的操作标准。

此外,曾有疑似拔罐后造成血肿压迫神经、动脉剥离的个案,这样的状况基本上避免在肌肉不丰厚、重要血管位置较浅的部位(主要指颈部)拔罐多可避免。若必须在这样的部位进行治疗,请交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评估、操作。[10]

有心脏病、血友病、浮肿、皮肤病、高烧、消瘦者不可拔罐[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upping 奧運選手愛拔罐 但拔完還要做這事否則白拔了. am1430. 2021-08-18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中文及英语). 
  2. ^ 2.0 2.1 Vashi, NA; Patzelt, N; Wirya, S; Maymone, MBC; Zancanaro, P; Kundu, RV. Dermatoses caused by cultural practices: Therapeutic cultural practi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uly 2018, 79 (1): 1–16. PMID 29908818. S2CID 49268995. doi:10.1016/j.jaad.2017.06.159. 
  3. ^ 3.0 3.1 Lilly, E; Kundu, RV. Dermatoses secondary to Asian cultural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pril 2012, 51 (4): 372–379. PMID 22435423. S2CID 32407869. doi:10.1111/j.1365-4632.2011.05170.x. 
  4. ^ 4.0 4.1 涌表示:. 什麼是拔罐? 淺談拔罐 (by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好痛痛 Blog - 复健科、骨科、物理治疗医疗资讯. 2018-07-04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中文(台湾)). 
  5. ^ Acupuncture Odds and Ends. sciencebasedmedicine.org.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美国英语). 
  6. ^ Hall, Harriet. Injured in Battle? A Military Acupuncturist Will Burn Your Skin With Mugwort To Fix It.. Slate Magazine. 2012-08-21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英语). 
  7. ^ Crislip, Mark. Acupuncture Odds and Ends. Science-Based Medicine. 2014-12-243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 (英语). 
  8. ^ Hall, Harriet. Quackery and Mumbo-Jumbo in the U.S. Military. Slate. 2012-08-21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英语). 
  9. ^ 存档副本. www.hyread.com.tw. [2022-12-22]. doi:10.3966/2226535x20180107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10. ^ 選手瘋拔罐,安全嗎?有效嗎?拔罐前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Joiiup.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