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 (器皿)
名称
编辑这类器物自身的铭文都把这类器物写作 (𦎫)[1]或 (𨯢、𬭚)[2]:40。儒家经典本也用篆字书写。但在传世的楷体书写的儒家经典文献中,这类器物写成了“敦”[3][4]。晚清吴大征首先指出, 与后世的“敦”字是异体字。[5]:57金文 即小篆 (敦)的左半部分; 为 加上金字旁。
“敦”字在上古汉语中有“圆”的意思,古人因此用“敦”来给这类球形青铜器命名。[1][6]
宋朝,吕大临在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中,将铭文上的 (𣪕)字误认为“敦”字,[7]因而错误地用“敦”来称呼簋类青铜器。直到清人钱玷指出,𣪕是“簋”的异体字,后人才逐渐纠正了这一错误,不再用“敦”来称呼簋。[1]而青铜敦在近代以前,则因为三足、两耳的特征,一度被金石学家归为鼎的一种。[1][2]:39
形制
编辑陈芳妹将敦的基本形制归结为:半球形圆腹,环耳,有盖。再根据足形、盖形和盖器比例,分为平底敦、盏式敦、对称敦。[8]朱凤瀚将敦分为两类。[9]:142-146彭裕商对敦的限定较严格,只认可陈芳妹所说的对称敦为敦,认为盆、盏、敦有交叉称呼的现象,是由于当时汉语方言的差异:盆、盏、敦一律称为敦,是齐鲁文化区的叫法;盏、敦一律称为盏,是楚文化区的叫法。[10]
陈芳妹 | 平底敦 | 盏式敦 | 对称敦 | |
彭裕商 | 盆 | 盏 | 敦 | |
朱凤瀚 | (2)类敦 | (1)类敦 | ||
A型 | B、D型 | C型 |
平底敦
编辑器形较扁,腹壁圆曲,盖顶、器底皆平,横截面作圆形。[9]:144
徐中舒认为此即郑玄注《仪礼》时所说的“废敦”[b]。[1]彭裕商认为此类器物属盆,铭文自称“敦”为山东说法。[10]
盏式敦
编辑器盖相合后成扁椭球形,器大于盖,三足。[9]:142-143
陈芳妹认为,盏属于敦的一种类型,并将其称为盏式敦。[8]彭裕商认为此类器物是盏,铭文自称“敦”为山东说法。[10]
对称敦
编辑对称敦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器盖相合后成圆球形或椭球形;器、盖体积相同或相近,各占一半,以子母口扣合;器身有三足、二环耳,足为蹄足、环足或带环的扁足;盖与器一般对称、同形,盖上三钮对器上三足,盖上二环耳对器上二环耳;也有可能不完全对称,器上三蹄足、盖上数个均匀分布的环钮,或盖上无耳。[9]:143
第二种,器盖相合后,底部和顶部成圆形,侧壁接近垂直,合口处内凹,横截面作圆形;器、盖对称、同形,以子母口扣合,三足或圈足,二环耳。[9]:144
卵形敦
编辑演变
编辑敦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8][9]:142,144一些学者认为敦自簋演变而来。[8][12]一些学者则认为敦自盆演变而来。[13]:160-161[10]
平底敦(盆)演变为盏式敦(盏),再演变为对称敦(敦)。[8][10]春秋晚期偏晚至战国早期为敦发展的高峰期。[14]:28
功用
编辑敦的主要功能是盛放粮食类食物。经典文献中记载,用敦来盛放黄米、小米等食物。[3][15]器物自身铭文上也有类似说法,如河南南阳市博物馆藏“宋右师延”敦,铭文中自称盛放谷物饭食的“齍𥺟器”[c]。[16]在大多数出土敦的墓葬中,都没有出现簋,鼎、敦组合取代了鼎、簋组合,亦说明敦的作用与簋一致。[14]:10
注释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徐中舒. 陈侯四器考释. 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33: 405-446 (1998). ISBN 9787101009378.
- ^ 2.0 2.1 容庚、张维持. 殷周青铜器通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33 (1958).
- ^ 3.0 3.1 仪礼·少牢馈食礼.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上佐食取黍稷于四敦。
- ^ 礼记·内则.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敦牟卮匜,非馂莫敢用。
- ^ 吴大澄. 说文古籀补.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ISBN 7-101-00399-0.
- ^ 陈瑶. 試釋“敦”之圓義. 出土文献. 2015, (02): 291-298.
- ^ 吕大临. 考古图·卷三.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 8.0 8.1 8.2 8.3 8.4 陈芳妹. 盆、敦與簋:論春秋早、中期间青銅粢盛器的轉變. 故宫学术季刊. 1985, (3): 63-118.
- ^ 9.0 9.1 9.2 9.3 9.4 9.5 9.6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 ^ 10.0 10.1 10.2 10.3 10.4 彭裕商. 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 考古学报. 2008, (02): 175-194.
- ^ 王人聪. 楚王酓审盏盂馀释. 江汉考古. 1992, (02): 65-68.
- ^ 高明. 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器研究(中). 考古与文物. 1981, (03).
- ^ 13.0 13.1 刘彬徽. 楚系青铜器研究.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ISBN 7-5351-1109-2.
|issue=
被忽略 (帮助) - ^ 14.0 14.1 14.2 谷朝旭. 东周青铜敦研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 ^ 仪礼·士昬礼.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馔于房中……黍稷四敦,皆盖。
- ^ 徐俊英. 南阳博物馆藏一件春秋铜敦. 文物. 1991, (05): 88-89.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