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中间片(英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形容电影数码化,及处理其色彩和影像特性的过程,现时通常作为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有别于过带(Telecine)程序,过带指底片扫描及色彩处理后作录像及电视发行。数码中间片亦提供了比过带程序更高分辨率及更精确的色彩,而且是全程数码化,没有模拟失真所带来的问题。

虽然数码中间片本来只描述底片扫描及记录过程,但亦涉及色彩调整(或调光)及制作原版母带,甚至适用于以数码形式拍摄及/或非以底片发行。这是由于数码拍摄及数码放映的科技进步或胜过以底片拍摄或放映。

在传统光化学冲印程序中,中间片印自原摄影底片(OCN),然后大量印制拷贝正片作戏院发行。色彩调整以不同分量的三原色作曝光来达成。数码中间片流行的其中一个重要技术成就,是可以以查找表来预计一旦印在普通拷贝正片后数码影像的效果。数码中间片设备通常提供影像投映在同一银幕上,以确保过程中的精确调整。

数码中间片程序以数码工具作色彩调整,可以在影像中的独立色彩及区域作更细微的控制,及控制影像结构(如微粒、锐利度等)。中间片就以底片记录器 (Film recorder) 印制影像。实体中间片记录了数码中间片的影像,以中间负片作材料,微粒比以OCN固有地更精细。

数码中间片流行的其中一个重要技术成就,是可以以查找表来预计一旦印在普通拷贝正片后数码影像的效果。数码中间片设备通常提供影像投映在同一银幕上,以确保过程中的精确调整。

从数码中间片处理过程中,可以制成数码母带 (digital master),可以非常稳定地在黑白底片上分别记录着黄色、青色及洋红色资讯,库存可达一百年或以上。同时数码母带常用作符合DCI规格的档案来源,作为数码放映之用。

历史 编辑

以往胶转磁 (Telecine) 工具是将底片影像电子化的器材,作为电视广播。但得出的影像,通常不适合转录回在底片上作影院放映。自1970年代初,以及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的技术进步,高质素的底片扫描器及记录器,得出的影像可以和原底片互相剪接。在这时,一部长片要作全数码化处理,是非常不实际的。因底片扫描器及记录器的速度非常慢,以及得出的影像档案非常大,为当时电脑运算能力不能承受的。反而,单独镜头或短场面的数码化工序,常作视觉特效处理用。

直至1992年,视觉特效总监Chris F. Woods突破了当时的技术限制,建立了数码专门工场来作电影《超级玛利奥兄弟》(Super Mario Bros,1993年) 的视觉特效。此片是第一部以2K分辨率,把超过700个特效镜头全面数码化。此片也是第一部影片于柯达刚在好莱坞营运的Cinesite公司作底片扫描及回录。这工场将此片作为第一部使用Discreet Logic (即现时的Autodesk) 的Flame及Inferno系统,属早期的高分辨率及高效能的数码合成系统。

自此,数码式视觉特效合成快速地为业界采用,传统的光学印片机式的视觉特效很快没落及被淘汰。另一名视觉特效总监Chris Watts,在之后1998年电影《一人有一点颜色》(Pleasantville) 中,革命性地由底片扫描、影像处理至最后回录,把全片数码化,成为好莱坞第一部全数码处理的真人电影。

至于第一部全面应用数码中间片处理的好莱坞电影,则是2000年的电影《逃狱三王》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以及同年欧洲制作的《咪走鸡》(Chicken Run,台译落跑鸡)。

数码中间片工序自200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起来。截至2005年约50%,以至2007年约70%的好莱坞电影,皆以数码中间片作处理[1]。这因为不只是实践创意的额外选项,更甚的是用作高分辨率色彩调整,以作数码影院发行。

里程碑 编辑

  • 1990年 - 迪士尼电影《神勇敢死队》 (The Rescuers Down Under) - 第一部完全由数码档案记录至底片的长篇电影。此动画电影以使用迪士尼及彼思开发的CAPS系统的电脑制作。
  • 1993年 - 迪士尼电影《雪姑七友》(数码修复)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 第一部完全扫描至数码档案、处理及记录回底片的电影。该数码修复工程使用Cineon系统,以4K分辨率(即影像宽4096像素)及10位元色深作完成处理,包括数码式除尘、除刮痕,及还原已褪去的色彩。
  • 1998年 - 美国电影《一人有一点颜色》 (Pleasantville) - 第一部电影大部分以数码方式扫描、处理及记录。电影中黑白世界遇上彩色世界的描述,全以彩色拍摄,及以数码方式选择性把画面反饱和化及调整对比。
  • 2000年 - 美国电影《逃狱三王》(港译)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 数码中间片的第一次完全应用在首轮好莱坞电影,含少量视觉特技。此片由柯达美国洛杉矶开设的Cinesite公司作数码中间片,利用Spirit Datacine系统以2K分辨率(即影像宽2048像素)扫描,以Pandora MegaDef调色,及以柯达Lightning II记录器输出至底片。
  • 2004年 - 美国电影《蜘蛛侠2》 (Spider-Man 2) - 第一部数码中间片以4K分辨率应用的好莱坞电影,全部过程由美国冲印公司DeLuxe开设的EFilm公司负责,大部分以2K分辨率制作的视觉特效均增线至4K分辨率。
  • 2008年 - 美国电影《天地玄黄》 - 第一部从65mm底片以8K分辨率生成的数码中间片(由美国FotoKem冲印公司负责),用作70mm拷贝印制,及DVD蓝光影碟发行。每格影像耗时12至13秒扫描,生成30 TB大的数据,以超过三星期时间完成[2]

软件、硬件制造商 编辑

  • ARRI - 底片扫描器及记录器,产品有ArrilaserArriscan
  • Autodesk - Discreet Lustre数码中间片软件制造商
  • Celco - 底片记录器
  • Grass Valley - 底片扫描器
  • Cintel - 底片扫描器
  • DaVinci Systems - 底片扫描器及色彩校正系统
  • Filmlight - 底片扫描器及色彩校正系统
  • Lasergraphics - 底片扫描器及记录器
  • DVS (Digital Video Systems inc.)
  • Quantel - 数码中间片软件制造商,开发有iQ、Pablo等产品
  • MTI - 数码中间片软、硬件制造商

数码中间片在东南亚地区的应用 编辑

香港 编辑

根据香港电影特效公司FATface Productions创办人高辉先生所述,2004年香港电影大城小事全片在泰国Oriental Post使用数码处理。以后约70%的港产片也在Oriental Post作数码中间片处理。

现时,香港有不少后期制作公司也提供了与数码中间片相关的制作设备,如:

等等。

日本 编辑

台湾 编辑

泰国 编辑

  • Oriental Post

约70%香港电影均由此公司制作数码中间片。

  • Postique(与Oriental Post合作)
  • The Post Bangkok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elton, John. Painting by the Numbers: The Digital Intermediate. Film Quarterly. Spring 2008, 61 (3): 58–65. doi:10.1525/fq.2008.61.3.58. 
  2. ^ Andrew Oran. Baraka: "Restoration" feature documentary (DVD/Bluray). Magidson Films, Inc. 2008. 

另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